鷹頭鸚鵡 Hawk-headed Parrot (Deroptyus accipitrinus)
圖片原址:http://www.papageien.org/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名稱由來
鷹頭鸚鵡為直接英譯的中文名稱。其實從前的鳥類分類學家,對於鷹頭鸚鵡究竟該歸類於那一屬,意見頗為分歧。有些人認為,亞馬遜屬中的一些鳥種,也具有興奮或警戒時,將冠羽豎起的特色,所以鷹頭鸚鵡若非歸類於亞馬遜屬,就是與亞馬遜有親戚關係。有些分類學家則認為,鷹頭鸚鵡與凱克鸚鵡或錐尾鸚鵡有血源關係。不過現今,大家已認同鷹頭鸚鵡為Deroptyus屬,這一屬鸚鵡中,也就只有鷹頭鸚鵡一個種別,其下再分為兩個亞種。
原生棲地
鷹頭鸚鵡原生於南美的北邊,大致是蓋亞納,秘魯的東北方,巴西北方等亞馬遜馬盆地一帶。到了亞馬遜河流域西邊的範圍便較少被人發現。
鳥種特性
平均體重300公克,身長35公分的鷹頭鸚鵡,體型差不多和提姆納種灰鸚,小葵花巴丹差不多大。有人飼養者會以尾羽上是否有紅色斑點來區別雌雄性,但其實這種羽色變化只是個體差異,鷹頭鸚鵡的性別並無法從羽色上判斷出。亞成鳥的虹彩為棕色,鳥喙色淺。性成熟後,虹彩轉為黃色,而鳥喙也變為黑灰色。鷹頭鸚鵡的地盤性很強,若是聽到在自己領土範圍內有其他同種鸚鵡的叫聲,便可能引起一場肉搏戰。
鷹頭鸚鵡分為兩個亞種,D. accipitrinus以及D. a. fuscifrons。彼此間只有些微羽色上的差異。不過又被稱為巴西鷹頭鸚鵡的後者,現今在原生地已經快要絕種了。也有人將前者稱為北鷹頭,後者為南鷹頭。
這種鸚鵡的學語能力並不算太佳,不過發音還算清晰。尖銳的叫聲頗為吵雜,特別是進入繁殖期時,叫聲更為折騰人。他們十分聰明,手養鳥的寵物性也很不錯。好奇又愛玩,不過萬一在別人注意的情況下破籠而出,所到之處可是有可能被破壞的滿目瘡痍。不過旦進入成年期後,這種鸚鵡的情緒變化就較難掌控。發情期的鸚鵡更是具有強烈的地盤性及攻擊性。正由於這種天性,環境變遷便可能誘發鷹頭鸚鵡啄羽的行為。
繁殖
野生的鷹頭鸚鵡,同樣選擇廢棄的樹洞為巢,食物方面,與一般鸚鵡無太大不同。在南美洲的原棲地,鷹頭鸚鵡的繁殖季節從十月到隔年一年間。每次產下一到三顆蛋。孵化期為26天。不過若由親鳥孵育,多半只有一隻幼鳥能長大。
人工繁殖的困難度較高。公鳥在發情期會變得非常兇悍,除非公母鳥真的感情濃密,否則公鳥甚至會殺死自己的配偶或幼鳥。此外,人工飼養的鷹頭鸚鵡,也較容易發生棄巢的行為。若是真的順利交配產卵,也建議以人工孵化出幼鳥。稀有物種復育基金會(RSCF)目前飼有二對巴西鷹頭及數對一般鷹頭,但尚未能成功繁殖出前者的後代。不過鷹頭鸚鵡習慣在巢箱內睡覺,所以巢箱終年不取出。由於此種鸚鵡的地域性強烈,所以最好是單對飼養。
建議參訪網站:稀有物種復育基金會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