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3日 星期六

Orange-winged Amazon 橙翅亞馬遜鸚鵡

橙翅亞馬遜鸚鵡 Orange-winged Amazon Amazona amazonica


圖片原址:http://jboyd.net/index.html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顧名思義,橙翅亞馬遜鸚鵡的翅膀就是…橘色的?不是啦,各位不知有沒有注意過多數亞馬遜鸚鵡,在次級飛羽羽瓣上,有四-六根不等的紅色區塊翼鏡,像是常見的黃翼藍帽,紅帽等都有此特色。在整個亞馬遜家遜中,只有橙翅亞馬遜為橘紅色的羽瓣(並非所有亞馬遜鸚鵡都有此特徵,例如古巴亞馬遜、節慶亞馬遜、紅尾亞馬遜等就沒有)。除此之外,橙翅尾羽末端也是橙黃色。

不過橙翅的最大特色,應算是橙黃色的臉頰及額頂(如果當初在命名時,將這種鸚鵡稱為橙頰,或者會更容易辨認)。有些人會將橙翅與藍帽弄混,這兩種鸚鵡的確長得有幾分像,不過前者的體型較小,大約30-33公分,體重360公克上下;後者35-37公分,體重多在400公克以上。
另外,橙翅的喙,特別是下喙為臘黃色;藍帽則為黑色。就頭部羽色而言,藍帽的藍及黃也顯得較為鮮艷。

橙翅亞馬遜的自然分佈範圍頗大,幾乎二分之一的南美洲大陸,像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瓜亞那、蘇利南,以及巴西境內,都曾見到牠們的蹤影。或許就因為牠們是常見的鳥種,在1981-1985年間,超過66000隻野生橙翅亞馬遜被捕抓輸往海外寵物市場;1994-1998年間,又有43041隻野生橙翅被捕;2000年的統計調查,從蘇利南和瓜亞那輸出的橙翅鸚鵡,就有10253隻。全世界的鸚鵡交易市場上,大多數橙翅鸚鵡都是野鳥,相較之下,由於人工繁殖鳥困難度高,成本更高,所以市場上較為少見。

近年來,台灣的寵物鳥市場已可見到愈來愈多人工繁殖出的橙翅幼鳥,這些人工飼養的鳥兒,穩定性高,安靜,學語能力也不錯,所以愈來愈受到飼養者的喜愛。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圖片原址:http://www.ara-amazona.at/index.htm

派歐納西塔Pionopsitta屬鸚鵡

派歐納西塔Pionopsitta屬鸚鵡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派歐納西塔Pionopsitta屬鸚鵡
這屬原生於中南美洲的鸚鵡極為冷門,不過鳥友在看到牠們的模樣後,心裡一定會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是的,牠們的外型和包含藍頭鸚鵡在內的派翁尼斯屬鸚鵡Pionus,以及凱克的Pionites屬鸚鵡十分相似.就拉丁屬名來看,Pionopsitta屬鸚鵡也和前二者脫不了關係.都是源自於Pion這個字首.而psitta就是鸚鵡之意.以發音來看,pionopsitta差不多唸為"派歐納西塔"...錯了別打我啊...

派歐納西塔屬的鸚鵡,總共又包含了七種不同的鳥種.這七種鳥,好像從未在台灣的鳥市中現身過.(只聞其聲,不見鳥影,聽說有人養過,但因不了解食性或習性,結果都夭折了.心痛啊).牠們分別為紅頂鸚鵡Pileated Parrot,玫瑰臉鸚鵡Rose-faced Parrot,棕斗鸚鵡Brown-hooded Parrot,巴拉班鸚鵡Barraband's Parrot,
橙黃頭鸚鵡Saffron-headed Parrot,凱卡鸚鵡Caica Parrot,秃臉鸚鵡Vultruine Parrot等.

我們一次一種,慢慢向各位介紹這屬稀少的鸚鵡.

--------------------------------------------------

(一)紅頂鸚鵡 Pileated Parrot Pionopsitta pileata


圖片原址:http://www.ao.com.br/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http://www.icb.ufmg.br/~lbem/ddb/aves/pionopsitta_pileata.jpg http://www.ao.com.br/images/ht122che.jpg
(左圖)左公,右母.(右圖)公.紅頂鸚鵡是本屬鸚鵡中,唯一能以外觀辨別性別者

紅頂鸚鵡是本屬鸚鵡中,唯一能以外觀辨視出性別者.身上的羽色以綠色為主,耳部覆羽為淡棕色.公母鳥的差別,就在於頭頂的顏色.亞成鳥的外型類似母鳥,不過耳部覆羽為綠色.
紅頂鸚鵡的自然棲地分佈於巴西東南方,巴拉圭東方,阿根廷東北方.目前身列CITES一級保育鳥種,極為稀少.
在自然環境中,紅頂鸚鵡以水果,漿果及種子為食.對於維他命C的需求較強,所以人工飼育的環境中,應多供給新鮮的當季蔬果.
由於鳥類學家對於這屬鸚鵡的認識較少,所以其他相關飼養繁殖的資訊都仍缺乏.現今略知,紅頂鸚鵡一次產三到五顆卵,孵化26天幼鳥破殼.十五個月齡性成熟,較不適應低溫,成年後,人工配對的困難度較高.
派歐納西塔屬鸚鵡在資料上,都屬於十分安靜的鸚鵡.
(同體型,棲地的凱克鸚鵡,在評鑑上屬於中等到吵的吵雜程度,而向來安靜的派翁尼斯鸚鵡,也只有鱗頭鸚鵡可以與派歐納西塔鸚鵡相比美)
http://www.worldbirder.com/photo/photos/1273.jpg

--------------------------------------------------

(二)棕斗鸚鵡 Brown-hooded Parrot Pionopsitta haematotis


圖片原址:http://www.cayaya-birding.com/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http://www.mangoverde.com/birdsound/images/00000010587.jpg
http://www.mangoverde.com/birdsound/images/00000010588.jpg

根據MBS組織的野外調查報告,派歐納西塔屬鸚鵡在野外的數量,以棕斗鸚鵡較常見(Common).其餘像是巴拉班鸚鵡,凱卡鸚鵡等,屬於罕見(Uncommon),而玫瑰臉鸚鵡,橙黃頭鸚鵡更為稀有(Rare)
另外,有興趣的鳥友,可以參考看看下列這份針對尼加拉瓜棲地13種鸚鵡的野外調查資料.很不錯的資料唷.棕斗鸚鵡列為CITES二級的保育鳥種

棕斗鸚鵡的自然棲地分佈於中美洲的墨西哥,巴拿馬,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厄瓜多爾等地的熱帶雨林間.(看起來就是很熱的地方..ㄎ..ㄎ..ㄎ..學潘大的笑聲)多半成對,或者以五到二十隻的數量集結活動,其中也常與亞馬遜鸚鵡,或者巨嘴鳥等鳥種一塊覓食.根據鳥類學家的觀察,棕斗鸚鵡遇到干擾時,並不會立即驚慌失措的四處逃竄,反而會眼觀八方,確認是否有危險.

棕斗鸚鵡共有二個亞種,一種即為棕斗鸚鵡,另一種為哥倫比亞棕斗鸚鵡,或者紅項鍊鸚鵡.與前者的區別就在於前胸或頸側有紅色環狀羽帶.二者的身長皆為21公分.棕斗鸚鵡又名紅耳鸚鵡(red-eared parrot)

雖然相較於本屬其他鸚鵡,棕斗鸚鵡的野外數量較多,但人工飼育的資料並不多見.只知道棕斗鸚鵡頗為安靜,容易適應環境,個性溫和,可以和其他鳥種共養.但人工飼育本鸚鵡的最長記錄,僅為12個月而已.可見人工飼育仍存有非常大的困難(資料來源Lexicon of Parrots,V4)

據了解,棕斗鸚鵡以水果,漿果,種子等天然植物為食,人工飼育時,也應盡可能的提供各種新鮮蔬果,像是木瓜,芒果等熱帶水果,也可給予吸蜜飼料,同時添加適量的礦物質及維他命.
http://www.dgweb.com/~fenner/graphix/ParrotBrownHooded21.JPG
http://www.sunnycostarica.com/sapodorado/foto11.jpg

--------------------------------------------------

(三)玫瑰臉鸚鵡 Rose-faced Parrot Pionopsitta pulchra


圖片原址:http://www.design2d.co.uk/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http://www.design2d.co.uk/digiscoping/ecuador/five/Dscn7672a.jpg
http://www.design2d.co.uk/digiscoping/ecuador/five/Dscn7605a.jpg
http://www.design2d.co.uk/digiscoping/ecuador/five/Dscn7660a.jpg
玫瑰臉鸚鵡

玫瑰臉鸚鵡還有一個很可愛的英文名,叫做美麗鸚鵡beautiful parrot,目前列為CITES二級保育鳥種.自然棲地為哥倫
比亞及厄瓜多爾等處,有興趣的鳥友可以考以下網站
●這裡,這裡,請點選我●
不過以上分佈地圖,相較於lexicon的地點,可是大了非常多,ㄎ..ㄎ..ㄎ..潘大又上身了

http://aquahobby.org/zeco/psit/imagens/Pionopsitta.jpg
這張可愛的繪作,最上頭的就是玫瑰臉,再來是紅頂鸚鵡的公鳥,母鳥,最底下的是棕斗
作品出自於William T. Cooper,本自然畫家的介紹,請見書籍介紹版面,Parrots of the World一書介紹.


同樣的,玫瑰臉鸚鵡至今尚未有人工繁殖成功的記錄,事實上,被人類捕抓到的玫瑰臉鸚鵡,從未存活超過八週.很慘,很
慘...死因不明,都是突然暴斃.所以對牠感興趣的鳥友,還是欣賞欣賞下頭牠們在野外生活的照片就好

http://www.design2d.co.uk/digiscoping/ecuador/six/Dscn7578a.jpg

--------------------------------------------------

(四) 禿臉鸚鵡 Vulturine Parrot Pionopsitta vulturina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http://www.arndt-verlag.com/pics/302_1.JPG
禿臉鸚鵡是一種極具特色的鸚鵡,牠們的由下顎,經耳後到頭頂部位,只有稀疏的一些觸鬚狀毛,不像其他鸚鵡頭上覆蓋著體羽.前額至鼻孔前的皮膚為蠟黃色,其餘部位為黑色.無論公母鳥,禿臉鸚鵡都是小禿頭,只不過母鳥的體型略小.
禿臉鸚鵡的自然棲地為西巴東北部,亞馬遜河流域等地的熱帶雨林.目前為CITES二級的保育鳥種.

人工飼養的最久存活記錄只有短短幾個月而已,通常在毫無任何症狀的情況下暴斃.所以鳥類學家對於這種鸚鵡的真正習性及食性的了解有限.只是大致了解,秃臉鸚鵡和其他派歐納西塔屬鸚鵡一樣,都是十分安靜的鳥種,不耐寒,以各式水果,槳果,種子為食.可能對於某些維他命或礦物質的需求特別大.
http://aquahobby.org/zeco/psit/imagens/Gypopsitta-0.jpg
http://aquahobby.org/zeco/psit/imagens/Gypopsitta.jpg
右圖編號8為秃臉鸚鵡成鳥,編號9為亞成鳥

--------------------------------------------------

(五) 禿頭鸚鵡 bald parrot Pionopsitta aurantiocephala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根據2002年的一份學術報告,派歐納西塔屬鸚鵡中,新增加一種鸚鵡-秃頭鸚鵡此鸚鵡的學名為Pionopsitta aurantiocephala
早先,鳥類學家將牠視為秃臉鸚鵡的亞成鳥,有興趣的鳥友,可以看一下此篇文章
http://www.scricciolo.com/Pionipsitta%20aurantiocephala.pdf
http://www.arthurgrosset.com/sabirds/photos/pioaur7259.jpg http://www.arthurgrosset.com/sabirds/photos/pioaur7253.jpg
我不是禿臉鸚鵡,我是...另一種新品種的禿鸚鵡,我叫禿頭鸚鵡bald parrot,Pionopsitta aurantiocephala


http://www.arthurgrosset.com/sabirds/photos/pioaur7282.jpg
http://www.arthurgrosset.com/sabirds/photos/pioaur7243.jpg

養到這種鸚鵡的好處,就是不用擔心發情期的啄羽禿頭現象,沒差啦

--------------------------------------------------

(六) 巴拉班鸚鵡 barrabands parrot Pionopsitta barrabandi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http://www.mangoverde.com/birdsound/images/00000012033.jpg
巴拉班鸚鵡又稱為橙頰鸚鵡(orange-cheeked parrot).羽色十分豐富,有著黑色的頭,白色的眼圈裸皮,橘黃色的臉頰,橄欖黃的前胸和喉部,橘黃色的翼肩.原棲地為亞馬遜河域東部,巴西,南委內瑞拉,南波利維亞,西至哥倫比亞東方的熱帶雨林.現為CITES二級的保育鳥種.

身長約為25公分的巴拉班鸚鵡,總共有二個亞種.外觀上的差異,在於一種臉頰較黃,另一種較紅.牠們是派歐納西塔屬中體型最大者.除了原棲地外,很難看到牠們的蹤影.目前也沒有人工繁殖成功的記錄.
http://www.camacdonald.com/birding/Orange-cheekedParrot(HS).jpg
上貼之二張照片,分別為不同亞種,可明顯看出臉頰及翼肩顏色的差異

鳥類學家觀查到,野外的巴拉班鸚鵡以樹上的果實為主食,並且經常聚集在粘土河畔攝食富含礦物質的粘土.這種個性安靜的鳥種,對新環境的適應性也不錯.但由於被人捕捉後,多半都會不明原因的死亡,所以被認為在飲食上,有特殊的營養需求.
http://www.p-pp.tv/articles/barraband_parrot/images/barrabands_parrot1.jpg

http://aquahobby.org/zeco/psit/imagens/Pionopsitta0.jpg
↑上圖最上者,↓及下圖大金黃右邊者,為巴拉班鸚鵡
http://www.finerareprints.com/birds/goeldi/12876.jpg

--------------------------------------------------

(七) 凱卡鸚鵡 caica parrot Pionopsitta caica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http://www.arndt-verlag.com/pics/301_1.JPG
連資料最齊全的“Lexicon of Parrots”一書作者,也只能找到凱卡鸚鵡的標本照片,就可知這種鸚鵡是多麼稀有了.

http://www.bird-stamps.org/recent/surina/2002parrots/10.jpg
看一下繪製的凱卡鸚鵡,羽色就鮮豔多了

或許是因為太稀有了,以致於鳥類學家對於這種鸚鵡在野外的數量,及生態習性尚不了解,所以凱卡鸚鵡仍例為CITES二級的保育鳥種.凱卡鸚鵡的原棲地分佈於波利維亞,委內瑞拉東部,以及巴西東北部.

根據鳥類學家的野外觀察,凱卡鸚鵡多半成對在樹梢上活動,叫聲低沈,並不吵雜.不過由於數量真的太少,自野外捕抓後,又不易存活,而且從未有人工繁殖成功的經驗,所以對於這種鸚鵡的了解,幾乎沒有什麼資料可搜尋.

http://www.birdtheme.org/image6/slarge/sur270477a.jpg
左下角為凱卡鸚鵡

--------------------------------------------------

(八) 橙黃頭鸚鵡 /Pionopsitta pyrilia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http://www.arndt-verlag.com/pics/300_1.JPG
http://www.andigena.org/postales/images/postal008-p.jpg

在本屬鸚鵡中,橙黃頭算是是更為罕見的鳥種.成鳥的頸部,臉頰以上,全為橙黃色的羽色,十分容易辨認.亞成鳥的頭部則為綠色,橄欖綠.現列為CITES二級的保育鳥種.

橙黃頭鸚鵡的原棲地分佈於哥倫比亞北部,委內瑞拉馬拉開波湖周圍的林地,估計野外數量剩下不到一萬隻.這種鸚鵡一旦被人捕抓後,較難適應環境,多半都於不久後死亡.不過據說在穩定後,並無特殊飼繁需求,委內瑞拉當地曾有人成功繁殖出後代.不過鳥類學家對橙黃頭鸚鵡的認識仍十分貧乏.
http://www.birdlife.info/wbdbweb/images/speciesmap/2000-1645.gif

http://www.fpolar.org.ve/librorojo/fichas/fotos/percabdor.gif
http://www.birdlife.info/wbdbweb/images/speciespicture/1645.gif

Hawk-headed Parrot 鷹頭鸚鵡

鷹頭鸚鵡 Hawk-headed Parrot (Deroptyus accipitrinus)


圖片原址:http://www.papageien.org/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名稱由來
鷹頭鸚鵡為直接英譯的中文名稱。其實從前的鳥類分類學家,對於鷹頭鸚鵡究竟該歸類於那一屬,意見頗為分歧。有些人認為,亞馬遜屬中的一些鳥種,也具有興奮或警戒時,將冠羽豎起的特色,所以鷹頭鸚鵡若非歸類於亞馬遜屬,就是與亞馬遜有親戚關係。有些分類學家則認為,鷹頭鸚鵡與凱克鸚鵡或錐尾鸚鵡有血源關係。不過現今,大家已認同鷹頭鸚鵡為Deroptyus屬,這一屬鸚鵡中,也就只有鷹頭鸚鵡一個種別,其下再分為兩個亞種。

原生棲地
鷹頭鸚鵡原生於南美的北邊,大致是蓋亞納,秘魯的東北方,巴西北方等亞馬遜馬盆地一帶。到了亞馬遜河流域西邊的範圍便較少被人發現。

鳥種特性
平均體重300公克,身長35公分的鷹頭鸚鵡,體型差不多和提姆納種灰鸚,小葵花巴丹差不多大。有人飼養者會以尾羽上是否有紅色斑點來區別雌雄性,但其實這種羽色變化只是個體差異,鷹頭鸚鵡的性別並無法從羽色上判斷出。亞成鳥的虹彩為棕色,鳥喙色淺。性成熟後,虹彩轉為黃色,而鳥喙也變為黑灰色。鷹頭鸚鵡的地盤性很強,若是聽到在自己領土範圍內有其他同種鸚鵡的叫聲,便可能引起一場肉搏戰。

鷹頭鸚鵡分為兩個亞種,D. accipitrinus以及D. a. fuscifrons。彼此間只有些微羽色上的差異。不過又被稱為巴西鷹頭鸚鵡的後者,現今在原生地已經快要絕種了。也有人將前者稱為北鷹頭,後者為南鷹頭。

這種鸚鵡的學語能力並不算太佳,不過發音還算清晰。尖銳的叫聲頗為吵雜,特別是進入繁殖期時,叫聲更為折騰人。他們十分聰明,手養鳥的寵物性也很不錯。好奇又愛玩,不過萬一在別人注意的情況下破籠而出,所到之處可是有可能被破壞的滿目瘡痍。不過旦進入成年期後,這種鸚鵡的情緒變化就較難掌控。發情期的鸚鵡更是具有強烈的地盤性及攻擊性。正由於這種天性,環境變遷便可能誘發鷹頭鸚鵡啄羽的行為。

繁殖
野生的鷹頭鸚鵡,同樣選擇廢棄的樹洞為巢,食物方面,與一般鸚鵡無太大不同。在南美洲的原棲地,鷹頭鸚鵡的繁殖季節從十月到隔年一年間。每次產下一到三顆蛋。孵化期為26天。不過若由親鳥孵育,多半只有一隻幼鳥能長大。

人工繁殖的困難度較高。公鳥在發情期會變得非常兇悍,除非公母鳥真的感情濃密,否則公鳥甚至會殺死自己的配偶或幼鳥。此外,人工飼養的鷹頭鸚鵡,也較容易發生棄巢的行為。若是真的順利交配產卵,也建議以人工孵化出幼鳥。稀有物種復育基金會(RSCF)目前飼有二對巴西鷹頭及數對一般鷹頭,但尚未能成功繁殖出前者的後代。不過鷹頭鸚鵡習慣在巢箱內睡覺,所以巢箱終年不取出。由於此種鸚鵡的地域性強烈,所以最好是單對飼養。

建議參訪網站稀有物種復育基金會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波瑟費勒斯(Poicephalus)屬鸚鵡

波瑟費勒斯(Poicephalus)屬鸚鵡

Poicephalus屬鸚鵡,包含了眾所周知的賽內加爾,賈丁氏,紅腹,邁耶氏,楬頭,魯配氏,好望角等鸚鵡.

賈丁氏鸚鵡 Jardine’s Parrot Poicephalus gulielmi


圖片原址:http://birdsonsafari.com/index.asp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賈丁氏鸚鵡的外貌雖然並不亮麗,但因牠們的個性安靜、穩定,無論公母鳥的學語能力都不錯,近年來,頗受鸚鵡愛好者的歡迎。初入新環境時,賈丁氏鸚鵡表現得較為害羞,適應後,不會像其他中大型鸚鵡般吵雜,也不會突然翻臉咬人。
賈丁氏是波屬鸚鵡中,體型大小僅次於好望角鸚鵡,體型第二大的鳥種。分為三個亞種,體型及外觀皆有差異。

小賈丁P.g.fantiensis
這種又名橘冠賈丁的鸚鵡,在台灣鳥市較容易見到。顧名思義,小賈丁是體型最小的賈丁氏鸚鵡,身長約23公分,只比波瑟費勒斯屬中最常見的賽內加爾鸚鵡大上一些。小賈丁的綠色羽衣較其他亞種色淺,頭冠的顏色為橘紅色,有時甚至是橘黃色,而非紅色。在腳踝部和翼下,也可看到相同顏色的橘紅羽。大多數的鳥種,公鳥的羽色多半較鮮豔,不過就小賈丁而言,有時母鳥頭上的橘紅色冠羽範圍,還比公鳥來得多。除了體型大小、羽毛及頭冠的顏色與其他賈丁氏鸚鵡不同外,小賈丁的鳥喙顏色也較淡,如牛角般的蠟白色。
小賈丁照片 http://anduin.eldar.org/~carol/images/bariki-crunchy.jpg
小賈丁(左)及黑翅賈丁(右)照片 http://www.wingscc.com/aps/images/BWAndLessorAt7months3.jpg

黑翅賈丁P.g.gulielmi
黑翅賈丁的鳥喙顏色較深,體色較深,尤其是翅膀部份,黑色的羽瓣,只有邊緣為綠色,這也正是名稱的由來。黑翅的體型是三個亞種中最大者,身長28-30公分。頭冠為紅色,眼眶至鼻間的羽色也為黑色。
黑翅照片 http://www.zwergschnabel.de/Barney99.JPG
黑翅照片 http://www.bueltena.de/bilder/kongohen3.jpg

大賈丁P.g.massaicus
又名剛果賈丁氏鸚鵡的大賈丁,體型大小和黑翅類似,不過身材較苗條,鳥喙的寬度也較窄較小。鳥喙的顏色是三個亞種中最淺者。橘紅色冠羽的範圍是三者中最窄者,多半不會擴及整個頭冠。大賈丁的冠羽顏色較小賈丁深,但不像黑翅那麼紅。翅膀的羽色較小賈丁深,但綠色邊緣的範圍較黑翅寬。
大賈丁照片 http://www.wingscc.com/aps/images/pj-sa1.jpg
大賈丁照片 http://www.wingscc.com/aps/images/pj-gw1.jpg

http://www.wingscc.com/aps/images/SubspeciesW-Text.jpg
↑(圖解)左側:大賈丁;中間:小賈丁;右上:黑翅

事實上,在區分以上三個不同亞種的賈丁氏鸚鵡時,並不如字面上解釋那麼容易。一方面是品種之間的雜交,二方面是不同個體間有所差異。就像是大賈丁也有小個子;小賈丁也可能生出大塊頭。

賈丁氏鸚鵡的性別,並無法百分之百以外觀差異辨識,DNA和內視鏡檢驗仍為最確實的方法。一般而言,公鳥體格較大,頭、喙較寬大,虹彩呈橘黃色;母鳥體格及頭型較小,虹彩為褐色。早熟點的鳥,在一歲半至二歲間已有繁殖能力,不過五歲左右時,鳥的繁殖能力才更為穩定。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

賽內加爾鸚鵡 Senegal Parrot Poicephalus senegalus


圖片原址:http://birdsofthegambia.com/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賽內加爾可算得上是波瑟費勒斯屬中最常見的鳥種。無論在原棲地,或者人工繁殖場,寵物鳥市場,都很容易見到牠們的蹤跡。和其他屬鸚鵡相比,賽內是一種較為安靜的鳥種。不過人工飼養的幼鳥,由於對人類較為依賴,所以可能發出尖銳刺耳的叫聲,尋求同伴們的注意。賽內的寵物性不錯,雖然個性較為膽小,但在熟悉的環境下,仍表現得很活潑。

賽內加爾有三個亞種,無論那一個亞種,體型大小及外觀都差不多,比較明顯的分別處,在於胸腹部的羽毛顏色。平均體長約為22公分,體重144公克,公鳥又較母鳥重。幼鳥眼睛的虹彩由深灰色變為淺灰色,成鳥則為黃白色。

Poicephalus senegal senegalus
這種是最常見的亞種,特徵是V字領胸口下,腹部的羽毛為黃色,有些人又稱牠們為黃腹賽內。
Poicephalus senegal versteri
牠們腹部中央的羽色為橘黃至橘紅色。背部的羽色較暗。有人又稱牠們為紅腹賽內,鳥市上較
少見。
Poicephalus senegal mesotypus
又名橘腹賽內,一般來說,綠色的V字胸領可延申至腹部,顏色也較淡,而腹部羽色偏橘黃色。

→橘腹賽內幼鳥照片
http://www.avesint.com/images/obsen.jpg
→橘腹賽內成鳥照片
http://www.psittacus.cz/galerie/senegal122.jpg
→橘腹賽內(左)與黃腹賽內(右)
http://www.avesint.com/images/senbell.jpg
http://www.avesint.com/images/sen5-3-05.jpg

雖然賽內加爾分為三個亞種,但在繁殖者的人工配對下,容易出現不同亞種間的混交,以致於後代的表現型混亂。其實不同亞種間,除了羽色差異外,寵物性及鳥種特性並沒有太大差別。

對於老經驗的繁殖者,能夠從鸚鵡的頭型分辨出公母性別,甚至連羽管未齊的鶵鳥,也可看出七八分。一般來說,公鳥的頭型較寬,頭頂較平,鳥喙較寬;母鳥的頭型則略小而圓,鳥喙也較窄。除了頭型外,性成熟的鳥,泄殖腔周圍的羽毛也可能可辨識出公母。公鳥為全黃的羽色,母鳥在黃羽中則可能夾雜綠羽。V字型口胸領,或許與性別也有關。母鳥的V字領角度較尖,較低;而公鳥較鈍,較高。就行為方面來看,母鳥多半更害羞,公鳥則較外向,兇。不過以上辨識法,並非百分之百的準確,若對於鳥的性別有所懷疑,最好還是用DNA或內視鏡確認性別。

雖然一歲以上的鳥就可能已性成熟,但三、四歲以上的鳥齡,才開始進入最旺盛的繁殖齡。母鳥每次可產下三到四顆蛋。繁殖波屬鸚鵡的方法都差不多,第一、鳥要熟,公母確定,且感情良好;二、適應環境,對於這種較個性膽小的鳥,飼養的籠舍不需太大。巢箱的位置要隱密,入口處不可被光射直射。三、營養均衡的食物。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

紅腹鸚鵡 Red-bellied Parrot Poicephalus rufiventris


圖片原址:http://aviary.upatsix.com/ooa2/index.html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非洲波瑟費勒斯屬鸚鵡中,有些鳥可由外觀的羽色差異辨認出性別差異,紅腹鸚鵡就是其中之一。主要的羽色差異就在胸、腹部,公鳥的腹部呈橘色,而母鳥則為綠色。這種羽色上的差異,在幼鳥、亞成鳥階段就可能辨認出。圖中的二隻鳥都是亞成鳥,左方為公鳥,右方為母鳥。性成熟的鳥(一歲以上),虹膜變成紅色,幼鳥時則為褐色。

紅腹鸚鵡有二個亞種,羽色上略有差異。
在波屬鸚鵡中,紅腹鸚鵡被認為是個性最外向,學語能力最好的鳥種,而且無論公、母鳥,學習能力都不錯。即使是學語能力佳,紅腹鸚鵡仍保留了波屬鸚鵡的特性,安靜不吵雜。牠的體型略小於常見的賽內加爾鸚鵡,約為22公分長,體重約為140公克。人工飼養的環境下,平均壽命都在20年以上。

飼養照顧上和其他鸚鵡差不多,營養均衡的食物,乾淨的飲水,通風的環境,充足的運動量,當然,還有人類或其他鳥隻的陪伴也不可少。繁殖紅腹鸚鵡,並沒有特別的技巧,只不過大約得等到牠們三、四歲時,才能較穩定的繁殖能力。現今市面上紅腹鸚鵡的曝光度不若賽內加爾鸚鵡,原因可能為以人工繁殖該種鸚鵡的時間較晚,直到1980年中期才開始。母鳥每次約可產下三顆蛋;處於3-15歲左右,繁殖力最旺盛的母鳥,可能可產下五顆蛋。在孵育24-25天後幼鳥破殼而出。對於這屬個性較羞澀的鸚鵡來說,巢箱的懸掛位置,特別是入口處,最好不要被
光線直射。

以下網頁連結(德文),有許多紅腹鸚鵡使用的巢箱設計,值得參考
http://www.jens-drebenstedt.de/parrots/rotbauch/zucht/rotbauchzucht.html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

魯佩氏鸚鵡 Ruppell's Parrot Poicephalus rueppellii


圖片原址:http://www.nigeldennis.com/stock/pages/122.htm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波瑟費勒斯屬鸚鵡中,魯佩氏算是數量較少的鳥種,無論在原棲地,或者各地繁殖場中,都較不易見到牠的蹤影。其原棲地範圍小局限在非洲那米比亞和安哥拉境內,或許也因棲地小,魯佩氏並無其他亞種。

和紅腹鸚鵡一様,魯佩氏在性成熟後,公母性別可直接由外觀辨識。母鳥的腰背部,以及下腹部呈現亮藍色,公鳥則無。魯佩氏的外觀,較容易與同屬的邁耶氏弄混,特別是後者的一些亞種,頭頂並沒有黃色羽毛。雖然二者的大小一樣,成熟後也都有紅色的虹彩(不像賽內是黃白色)
魯佩氏的胸、腹部,並沒有像邁耶氏一般的藍綠色羽毛。

飼養繁殖方面,和照顧其他同屬的鸚鵡雷同。這屬的鸚鵡,個性都較為膽小、內向(其實有點自閉),所以就巢箱的選擇上,比較建議使用L型,或者斜式入巢的巢箱,以避免鳥入巢時踩破蛋。適當的繁殖期,多半得等到鳥三、四歲。母鳥每次產下三至五顆蛋,孵化27天左右,幼鳥跛殼而出。

公母性別的差異,請參照以下連結網頁
http://www.feathert.com/RuppellsParrot.html
●照片一:母鳥
●照片二:左母右公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

褐頭鸚鵡 Brown-headed Parrot 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圖片原址:http://www.photographersdirect.com/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參考照片
http://www.mangoverde.com/birdsound/picpages/pic74-177-1.html

在波屬鸚鵡中,褐頭鸚鵡是較少見的鳥種。牠的外貌有點像是沒有V字領的賽內,胸腹部都是綠色的羽毛。牠和另外一種瀕危的鸚鵡Niam-Niam(唸起來像是“娘娘”)長得十分像,不過二者間最明顯的差別在於前者的虹彩是黃白色,後者和魯佩氏鸚鵡一様,為紅色。褐頭的翅膀腹側覆羽為黃色,後者為綠色。

根據一些飼養者的意見,褐頭鸚鵡是波屬鸚鵡中,個性最安靜溫和者,不過學語能力不頂好。對這種鸚鵡有興趣的鳥友,有機會不妨試試。

娘娘鸚鵡 Niam-Niam Parrot Poicephalus crassus

娘娘鸚鵡的外貌和褐頭很像,只是體型大了些,成鳥的虹彩是紅色,而非黃色。由於本種鸚鵡在野外的數量實在太少了,人工飼養者亦少,所以相關資料較少。不過也有人認為,娘娘鸚鵡可能只是褐頭和邁耶氏鸚鵡的雜交種而已。
【娘娘二字為約略音譯】

雖然畫得不是很像,不過頂好看的。純欣賞!
http://www.ozbird.com/images/africa3.jpg

很簡潔的波瑟費勒斯屬鸚鵡亞種間差異表格●請點選我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

邁耶氏鸚鵡 Meyer's Parrot Poicephalus Meyeri


圖片原址:http://mijnposter.nl/thumbs/trefwoord.html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邁耶氏鸚鵡是本屬鸚鵡中體型最小者,約為21-22公分,體重100-135公克重,是非洲最容易見到的波瑟費勒斯屬鸚鵡,也是寵物鳥市場第二常見的鳥種(第一名是賽內加爾鸚鵡)。鳥類學家將牠們區分為六個不同亞種,亞種間只有些微的羽色差異。然而在原棲地或者人工飼養繁殖下的相互雜交,使得純“亞”種的特色愈來愈不易辨識。不過不同亞種的鸚鵡,鳥種特性及習性並無太大的差別。

常見的邁耶氏,較明顯的差異大多在頭頂黃色羽毛範圍的大小、有無,以及身體的羽色偏藍或偏綠。最常被人工飼育的二個亞種為P.m.meyeri和.m.saturatus,這兩個亞種鸚鵡,頭部都有明顯的黃色羽色,差別在於腰部羽色。前者為藍色,後者為藍綠色。另外有二個亞種P.m.reichenowi和P.m.damarensis,頭部無黃色羽毛,較易與其他亞種分別。不過這些亞種在鳥市間並不常見。

→前額沒有黃色羽毛的亞種照
http://www.wingscc.com/aps/images/photo8.jpg

邁耶氏鸚鵡的公母性別無法以外觀辨識,不過成鳥與亞成鳥的區別,可從虹彩的顏色及身體羽色分別出。亞成鳥的虹彩為深褐色,一歲左右才變成紅色。幼鳥、亞成鳥頭頂及翅膀上的黃色羽塊也較少或沒有。

→幼鳥前額可能無黃羽,虹彩顏色為褐色(P.m.matchiei)
http://www.avesint.com/images/mey6-26-04.jpg

邁耶氏的學語能力差強人意,不過個性穩定,算是頗安靜的鳥種,比賽內加爾活潑,是很好的寵物鳥選擇。飼養與繁殖的方法,與其他同屬鸚鵡相同。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花頭鸚鵡

花頭鸚鵡
Plum-Headed Parakeet (Psittacula cyanocephala)
Blossom-headed Parakeet (P.roseata)

名稱由來
Plum-headead和Blossom-headed兩種鸚鵡的外型十分相似,英文名稱也類似,在早期,人們甚至認為這兩種鸚鵡只是不同亞種。究竟誰才是大家口中常說的花頭鸚鵡?Plum這個字,指得是梅子或李子,顏色方面,則指得是深紫色。而blossom指得是花開,或者粉紅色。也就是說,前者成熟公鳥的頭部羽色較偏紫紅,而後者則偏粉紅。

由於花頭鸚鵡是中文譯名,在詢問了幾位資深的寵物進口商後了解,其實這兩者鸚鵡都被稱為花頭鸚鵡。習慣上,Plum頭鸚鵡被稱為大花頭,Bloosom頭鸚鵡則為小花頭。二者間除了體型大小,羽色差異外,售價更是相距甚遠。目前台灣鳥市間販售的都是前者,後者由於一對人工鳥的售價都要十來萬,所以少人問聞。


照片由曜曜鳥園提供,右為成熟公鳥,左為母鳥

原生棲地
大花頭鸚鵡與小花頭鸚鵡為同屬鸚鵡,(Psittacula屬,本屬較有名的鳥種為月輪鸚鵡。顧名思義,這屬鸚鵡的公鳥,在成年後,沿著脖子都會出現一道色彩明顯的羽毛。)不過兩者的原棲地並不相同。前者幾乎分佈了整個印度半島,而後者則分佈與印度隔海而望的緬甸,泰國,寮國等處。

偶是P醫師搞丟的圖
照片由新鳥莊提供,花頭鸚鵡亞成鳥

羽色差異
無論公母,花頭鸚鵡的亞成鳥到達15個月齡時,羽色都會和成年的母鳥一樣。公鳥得到三十個月齡時,才會表現出成熟公鳥的羽色。也就是說,公鳥性成熟的年齡約為三歲左右。平均壽命約為十七年。公鳥性成熟後,頭上的羽色為紫紅色,有著黑色的頸圈,而母鳥為紫灰色,頸部也無頸圈,兩者有著極明顯的差異。此外,公鳥的翅膀上(小覆羽)有紅棕色的羽斑,而母鳥沒有。

鳥種特性
牠們的個性較膽小,啃咬破壞力並不強。較不適應濕冷的環境。學語能力雖不及大型鸚鵡,但經過訓練後,仍能說幾個字。除非受到驚嚇或呼朋引伴的飛行時,否則算是頗安靜的鳥種。由於個性溫和,所以也可以與其他和善的鳥併籠飼養。

野生鸚鵡以各式樹梢上的果實種子,花朵,花苞,葉片為食。偶爾會進入稻田,高梁,玉米或其他蔬果農作區覓食。所以飼養時,應儘可能提供新鮮的蔬果類食物。

飼養繁殖
根據野外調查的結果,發現大花頭鸚鵡可算是一種群居性的鳥種,可能有數對種鳥,在同一顆樹上的樹洞中產卵。大花頭鸚鵡在印度當地的繁殖季節,約從每年的十月到隔年四月。在錫蘭則從二月到五月一次,八、九月間再繁殖一次。小花頭鸚鵡的繁殖習性與大花頭相似,在緬甸,約於每年的三月間開始繁殖,所以小花頭鸚鵡的幼鳥多半在四、五月間就會出現於曼谷的鳥市場。每次約產下四到六顆蛋,孵化19-20天後,幼鳥破殼而出。六、七週後幼鳥羽翼長齊,再過二週後便可獨立覓食。

繁殖季節間,母鳥可能會變得較兇悍,公鳥甚至慘遭攻擊。此外,有些飼育專家還表示,花頭鸚鵡並不是那種“從一而終”的鳥種。繁殖季節過後,公母鳥可能兩分飛,另尋下一次春天的伴侶。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Moustached Parakeet 小達摩鸚鵡

小達摩鸚鵡 Moustached Parakeet Psittacula alexandri

圖片原址:http://habitatnews.nus.edu.sg/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名稱由來
又被稱為小緋胸鸚鵡的小達摩,與大達摩鸚鵡(Derbyan Parakeet)為同屬鸚鵡。之所以被稱為小達摩,乃因為這種鸚鵡的長相酷似濃眉大眼,留著落腮鬍的達摩祖師爺。
英文的Moustach,便是鬍鬚的意思。小達摩鸚鵡無論公母,可都留著一臉落腮鬍唷。

達摩畫相,請點選我

原生棲地
小達摩鸚鵡共有八個亞種,棲地多半分佈於越南、泰國、緬甸、印尼等東南亞地區。最接近赤道的爪哇島地區,年平均氣溫都在攝氏30度以上。而曼谷的年平均溫度也在25度以上。所以可看出這種鸚鵡十分適應炎熱的氣候。

參考地圖及氣象資料,請點選我

公母羽色差異
大達摩鸚鵡的公鳥,鳥喙為紅色,而母鳥則為黑色。小達摩的性別區是否也是如此簡單呢?並非全部如此。八個亞種中,有三個亞種的公母鳥鳥喙皆為紅色。牠們分別為P. a. alexandriP. a. kangeanensis以及P. a. demmermani。其餘五個亞種的性別區別,則如同大達摩鸚鵡。此外,母鳥的羽色多半較公鳥暗淡,尾羽也較短。

小達摩鸚鵡的羽色突變照片。請點選我

鳥種介紹
小達摩鸚鵡是一種十分受歡迎的鳥種,牠們與月輪鸚鵡、花頭鸚鵡等為同屬鸚鵡,不過寵物性似乎比前者好,學語能力也較強。有些飼養者認為牠們也較花頭鸚鵡安靜。身體頗為強壯,喜好啃咬東西及洗澡。
因亞種不同,小達摩的體長約為33-36公分。體重為100-130公克。壽命約為22年。性成熟時間為2-3歲,在北半球的亞熱帶地區,繁殖期從十月到四月間。不過在爪哇島等熱帶地區,則幾乎全年皆可繁殖。
母鳥每次產下3-4顆蛋,幼鳥予孵化22日左右破殼而出。羽毛於七週後長齊,九週齡大時可飛行覓食。人工的繁殖困難度不高。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Derbyan Parakeet 大達摩鸚鵡

大達摩鸚鵡 Derbyan Parakeet Psittacula derbiana



圖片原址:http://www.tjorvar.is/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名稱由來
身長50公分,體重208-228公克的大達摩鸚鵡,與小達摩鸚鵡(Moustached Parakeet)為同屬鸚鵡,只不過體型較小達摩大的多。之所以被稱為達摩,乃因為這種鸚鵡的長相酷似濃眉大眼,留著落腮鬍的達摩祖師爺。

達摩畫相,請點選我

原生棲地
2001年時,科學家發現大達摩鸚鵡還有另一亞種,因而稱先前發現的大達摩鸚鵡為西藏大達摩(Tibetian Derbyan),新發現的亞種為中國大達摩(Chinese Derbyan)。中國大達摩的分佈棲地在中國四川一帶,而西藏大達摩則分佈於西藏與不丹交界的山林間。

羽色差異
大達摩鸚鵡無論公母,都長著一臉落腮鬍模樣。只不過公鳥的鳥喙為紅色,母鳥則為黑色。公母鳥的前胸都為藍紫色,與小達摩鸚鵡的鮭紅色不同。不過母鳥的羽色多半較淡。亞成鳥的虹彩為深褐色,無論公母,鳥喙皆為粉紅色。大約到二歲齡才換成成鳥的羽色。

鳥種介紹
大達摩在長尾鸚鵡中算是體型較大者,個性溫和,但叫聲並不悅耳。和其他長尾鸚鵡一樣,大達摩鸚鵡也喜愛到地面活動。所以如果飼養環境可能接觸到其他鳥隻的排泄物,最好定期為牠們驅除體內寄生蟲。一旦適應環境後,大達摩鸚鵡很少生病。或許是原棲地為海拔1250-4000米的山林間,所以大達摩與同屬的鸚鵡相比,也較耐寒害。
野生鳥約於2-3歲時性成熟,不過牠們多半得到4-5歲後才有較穩定的生育能力。
於原棲地,大達摩鸚鵡多半於六月間發情。母鳥每次可產下2-4顆蛋,並且獨自孵蛋。幼鳥於23天後孵化出,羽毛於8-9週時長齊。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Mallee Ringneck 瑪莉環頸鸚鵡

瑪莉環頸鸚鵡 Mallee Ringneck




圖片原址:http://www.vogelproblemen.nl/

本文由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澳洲環頸鸚鵡

澳洲環頸鸚鵡(Australian Ringnecks)的特色,在於頸背部圍繞著半圈鮮黃色的帶狀羽毛,因而得此名.牠們與亞洲的環頸鸚鵡不同,也就是說不要與月輪等鸚鵡混淆.
由於澳洲環頸鸚鵡的外型,生活習性,鳥種特性,及叫聲與澳洲玫瑰屬鸚鵡(Rosella,Platycercus)十分類似,所以從前鳥類學家將牠們視為玫瑰屬鸚鵡的其中幾種.後來分類學家才發現彼此應為不同屬,Barnardius這屬才獨立出來.

但澳洲環頸鸚鵡究竟分為幾種,有人認為是二種,也有人認為是四種.《Parrots of Australia》一書中,將牠們分為四個不同種,也就是瑪莉環頸鸚鵡,克隆庫尼鸚鵡,林肯港鸚鵡及二十八鸚鵡.儘管四種鸚鵡羽色有所差異,但同樣的,牠們都有黃色帶狀羽圍繞在頸背部.四者中又以瑪莉和林肯港在澳洲的分佈範圍最,廣.這幾種鸚鵡在台灣的普遍度,都不及於玫瑰鸚鵡.

瑪莉環頸鸚鵡Mallee Ringneck
http://nla.gov.au/nla.pic-an4085557-v

圖中間者為瑪莉,下為林肯港.
偶是P醫師弄丟的圖

另借e5614前輩的照片一貼
偶是P醫師弄丟的圖

瑪莉在澳洲的自然棲地,分佈於南澳,維多利亞省及新南威爾斯等地(請參考panhouse神聖鸚鵡帝國).這些地方,生長了許多被稱為“mallee”的尤加利樹,這也是此種鸚鵡名字的由來.
不過一些鳥類專家卻表示,瑪莉環頸鸚鵡只分佈在這些棲地面積的五分之一,這種鸚鵡若以當地土著的稱法“buln buln”或“bulln-bulln”“bulla-bulla”會更為切當.以後鳥友若在國外網站或雜誌書籍中看到buln buln的名字,指的就是我們所稱的瑪莉環頸鸚鵡(瑪莉長尾鸚鵡,瑪丹娜長尾鸚鵡)

和玫瑰屬鸚鵡類似,瑪莉環頸鸚鵡在性成熟後,公母略可由體型大小及羽色區別.體長約為35公分,體重公鳥140克,母鳥110克.但由外觀分辨性別的方法,只適用於有經驗者,且同時觀看公母鳥同時存在的情況下.若是體型略有差異的雙公,雙母或亞成鳥,性別外觀辨識法仍可能出錯.
在鼻膜上方有一紅色帶狀羽,額為綠色,藍色的眼尾帶狀羽延伸至後腦杓.臉頰及前胸部為藍綠色,頸背部有鮮黃色的帶狀羽環繞.腹部有一些黃,色橙色的羽毛分佈,翅膀為藍色,綠色,外型十分多彩亮麗.
和玫瑰屬鸚鵡一樣,母鳥的羽色較暗淡,牠和亞成鳥的翼下仍保留白色的帶狀羽紋(請參考退草介紹).性成熟時間約為二歲.
有二種體型略小的亞種,以及藍化的變種.牠們可以和其他環頸鸚鵡或玫瑰鸚鵡雜交.

這屬鸚鵡雖然羽色漂亮,但並非很好的寵物鳥.即使是手養鳥,十之八九在性成熟後,也會恢復野性.牠們的攻擊性比玫瑰屬鸚鵡還強,不適合與其他鸚鵡同籠飼養,免得其他鳥殘遭毒害.
適應環境後,瑪莉算得上是一種健壯易養的鳥種.叫聲的頻率並不尖銳,但在晨昏,及野鳥在附近時,較容易發出吵雜的叫聲.自然環境中,除了以種子,花朵,花苞,水果為食外,也會吃毛蟲及其他昆蟲的蛹.

四種環頸鸚鵡中,瑪莉最早被人繁殖成功.(1853年,英國).野外的繁殖期每年只有一次.種鳥會選擇中空且深的樹洞產卵.每次產卵4-6顆.孵化期約為19-21天.母鳥獨自孵蛋,公鳥輪流哺餵幼鳥.幼鳥35天後羽毛長齊,50天後斷奶.人工飼養環境,最好能提供寬敞的飛行籠,且使用深的巢箱.或許就是因為牠們對於飼養環境較為挑剔,所以繁殖成果不若玫瑰屬鸚鵡來得容易.

Cloncurry Parrot 克隆庫尼鸚鵡

克隆庫尼鸚鵡 Cloncurry Parrot


圖片原址:http://www.kubin.cz/

本文由 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克隆庫尼鸚鵡也是澳洲環頸鸚鵡其中的一種.學名為Barnardius macgillivrayi.初期這種鸚鵡被人認為是瑪莉鸚鵡的一個亞種,後來才被認定為不同種.這也是為什麼澳洲環頸鸚鵡被人分為二到四種的原因.分為二種者,將克隆庫尼視為瑪莉鸚鵡的亞種,而二十八鸚鵡為林肯港鸚鵡的亞種.分為三種者,將克隆庫尼視為獨立種,而二十八鸚鵡仍為林肯港的亞種.四種者則為四者各自獨立.

母鳥的翼下,有時仍可看見白色斑紋
克隆庫尼鸚鵡只分佈在澳洲昆士蘭西北部,以尤加利樹中空的樹幹為巢穴.多半以家族或小群聚活動.牠的體長約為34公分,母鳥體型略小.公鳥130克,母鳥100克.公母鳥羽色相近.頭頸部羽毛與瑪莉鸚鵡類似,但公鳥成熟後,鼻膜前無紅色帶狀羽,母鳥及亞成鳥在同樣位置則有橙黃色的帶狀羽.牠們的腹部為黃色,而非如瑪莉鸚鵡的黃綠色,帶黃紅交雜的胸帶.幼鳥的喙部為黃色,六個月齡大之後顏色漸漸變成灰藍色.


由於自然環境氣候乾旱,食物短缺,克隆庫尼鸚鵡每年只在秋至冬季產卵.繁殖期的鸚鵡攻勢性很強,所以每個產卵洞穴間的距離,至少多達數百公尺.鳥類學家觀察研究的結果,發現牠們先選用的樹洞,深度多半為60公分,直徑15-20公分.每次多半只產2-3顆卵,每二天產一顆卵,由母鳥獨自孵蛋.幼鳥孵化出的前十日,由母鳥獨自餵食.之後公鳥才加入哺育的行列.有與瑪莉鸚鵡雜交的記錄.


這種鸚鵡不適合與其他鸚鵡同籠飼養.人工飼養繁殖的困難度高,第一隻人工繁殖成功的案例,發生在1939年的澳洲.如果有樹洞及巢箱共存,克隆庫尼鸚鵡都會選擇樹洞築巢.適合的巢箱,深度為50-60公分,長寬22公分.洞口直徑8公分.母鳥產卵數多在2-6顆間,但多半只有3-5隻幼鳥成功孵化出.幼鳥十日齡開眼,一個多月大時羽翼已豐,準備離巢.

Port Lincoln Parrot 林肯港鸚鵡

林肯港鸚鵡 Port Lincoln Parrot


圖片原址:http://www.robgray.com/

本文由 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林肯港鸚鵡也是澳洲環頸鸚鵡這屬中的一種,學名為Barnardius zonarius,體型居於二十八鸚鵡之下,排名第二.性成熟公鳥體長約37公分,體重160克.母鳥體長36公分,體重120克.平均壽命約為25年.
對於這屬鸚鵡,有些鳥類學家將牠們區分為四種,包含了瑪莉鸚鵡,克隆庫尼鸚鵡,二十八鸚鵡,和林肯港鸚鵡.


但也有人,例如lexicon網站中,便將二十八鸚鵡視為林肯港鸚鵡的一個亞種.分類部份的爭議,留給鳥類學家解決.這裡僅介紹林肯港鸚鵡的鳥種特性及生活習性.


林肯港鸚鵡的羽色較其他同屬鸚鵡少變化,頭為黑色,臉頰為藍紫色.不過頸背部黃色帶狀羽則更加顯目.,喉部為黃綠色,胸及腹部為黃色.目前有藍化的變種.公母羽色相近,性別區分法類似玫瑰屬鸚鵡.母鳥的頭型較窄,體型略小,羽色較暗淡,翼下有白色帶狀紋.與亞成鳥相同.11-14月齡時,換為成鳥羽色.
和二十八鸚鵡較大的差別,除了體型較小外,前者的腹部為黃綠色,鼻膜前有紅羽.而林肯港鸚鵡則為鮮艷的黃色.


在野外,林肯港鸚鵡可能與同屬的瑪莉、二十八、克隆庫尼鸚鵡,或者玫瑰屬鸚鵡,三日月等鸚鵡雜交.在同屬間,林肯港鸚鵡的自然棲地最廣.事實上,牠們是所有寬尾鸚鵡中(包含玫瑰屬及澳洲環頸屬)中,分佈範圍最廣者.幾乎整個澳洲的西南部都有機會看到牠們的踪影.野生鳥的數量也算穩定.根據澳洲新南威爾斯野生動物自然保育局的規定,一般居民不需許可執照便可飼養或販售林肯港鸚鵡,但不可補抓野生鸚鵡.(當地一隻林肯港鸚鵡的價格,大約只有2000台幣,瑪莉鸚鵡只要1400,公主只要1200,退草、七草只要1000…有沒有人想搬去澳洲住啊?)


人工飼養最好提供較寬敞的籠舍.如果是人工繁殖鳥,較適應略小的飼養空間.一般建議合適的飼養籠舍,約在長度3.5寬度1.5高度2公尺左右.牠們的繁殖困難度略低於二十八鸚鵡,不過同樣屬於不易人工飼養的鳥類.繁殖期間,有時公鳥會變得極具攻擊性.將其剪羽,可以降低母鳥受傷的機會.和其他同屬鸚鵡一樣,林肯港多半每年只有一次繁殖期,偶爾可見二次者.母鳥每次生4-7顆蛋,經過19-21天後幼鳥孵化出.50日齡獨立.


和其他寬尾鸚鵡相比,林肯港鸚鵡的攻擊性及叫聲都較大.澳洲環頸屬的鸚鵡,即使小時候是乖巧的手養鳥,性成熟後個性仍可能有很大轉變.因此不算是很好的伴侶鳥選擇鳥種.咬起人來不輕易鬆口.也不適合與其他鸚鵡同籠飼養.除了綜合穀類飼料外,也可多提供蘋果,梨子,香蕉,胡蘿蔔,玉米,菠菜,豆芽等新鮮蔬果或水煮蛋,堅果等食物.

Twenty-Eight Parrot 二十八鸚鵡

二十八鸚鵡 Twenty-Eight Parrot


圖片原址:http://www.istockphoto.com/


圖片原址:http://static.flickr.com/

本文由 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因為二十八鸚鵡的叫聲很像英文的“twenty-eight”,因而得28 parrot之名.
牠和瑪莉鸚鵡一樣,同為澳洲環頸鸚鵡之一屬(Barnardius).對於這屬鸚鵡,有些鳥類學家將牠們區分為四種,包含了瑪莉鸚鵡,克隆庫尼鸚鵡,二十八鸚鵡和林肯港鸚鵡.但也有人,例如lexicon網站中,便將二十八鸚鵡視為林肯港鸚鵡的一個亞種.分類部份的爭議,留給鳥類學家解決.這裡僅介紹二十八鸚鵡的鳥種特性及生活習性.


二十八鸚鵡是澳洲環頸鸚鵡中體型最大者,身長約為40公分.公鳥平均重170克,母鳥130克.鼻膜前端為紅色羽,頭為黑色,臉頰為藍紫色.頸背部有一黃色帶狀羽,喉部為黃綠色,胸及腹部為淺綠色.
公母羽色相近,性別區分法類似玫瑰屬鸚鵡.母鳥的頭型較窄,體型略小,羽色較暗淡,翼下有白色帶狀紋.與亞成鳥相同.11-14月齡時,換為成鳥羽色.現有藍化及黃化的品種.
和林肯港鸚鵡較大的差別,除了體型較大外,前者的腹部為亮黃色,而二十八鸚鵡則為淺綠色,且鼻膜前另帶有紅羽.


自然棲地較林肯港鸚鵡小,只分佈於西南澳高大的尤加利樹林間,野外的數量較少.牠們的飛行能力是環頸鸚鵡中最佳者.
和其他草科鸚鵡相比,二十八鸚鵡的叫聲顯得較為吵雜.攻擊性也較強.
http://southernson.com/photos/birds_of_australia/twenty_eight.jpg


這種鸚鵡的人工繁殖困難度極高,最早被人繁殖出的記錄為1881年法國,大多數鳥在二歲後才有繁殖能力,多半每年只繁殖一次.平均產卵數4-7顆,孵化期約三週.幼鳥50日齡左右學飛.飼養空間愈大愈佳,食物和其他大型草科鸚鵡一樣,儘量給多豐富多樣化的種子,新鮮蔬菜水果,豆芽,水煮蛋等.

2008年2月12日 星期二

White Cockatoo 白色巴丹鸚鵡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在鸚鵡的分類上,巴丹鸚鵡屬於巴丹科(cacatuidae)的巴丹亞科(cacatuinae)。這種中大型短尾鸚鵡,不同種間仍保留著類似的生活習性及鳥種特性。依照羽色的差異,又可將所有巴丹鸚鵡分為黑白二類:歸類為白色巴丹鸚鵡者(共12種),包含了台灣鳥市間較常見的大中小型葵花巴丹、粉紅巴丹、杜可波氏巴丹、雨傘巴丹,較罕見的車輪冠、裸眼巴丹、藍眼巴丹,以及列為CITES一級保育物種的鮭冠巴丹、紅肛巴丹、戈芬氏巴丹等。以上鳥種,將於此逐一介紹。

所有的巴丹鸚鵡,頭頂上都具有冠羽。在警戒、興奮或激動時,冠羽會豎起。同樣的,牠們都具有一副強健的大嘴,粗壯的身材和短尾羽。有些巴丹鸚鵡在性成熟後(三至四歲間),母鳥眼睛的虹彩會變為紅棕色,而公母保持原本的深棕色。年齡愈成熟時,身上紅色、黃色等羽色(冠羽或尾羽)也會變得更鮮艷。

巴丹鸚鵡具有活潑、頑皮、聰明的個性。牠們需要人的陪伴,喜歡被人擁抱;學習新把戲的能力強,經常會表現出滑稽搞笑的舉止;學語能力普通,但一些別具慧心的鳥兒,也可學上十來組字句,所以十分適合作為寵物鳥。然而震耳欲聾的大噪門,以及強而有力鳥喙造成的可怕破壞力,也是讓人對巴丹鸚鵡望而卻步,打消飼養念頭的主要原因。此外,巴丹鸚鵡的身上終年會製造出細小的羽粉,對於有潔癖或者容易過敏的人也較不適合。

由於巴丹鸚鵡是高智商的群居性生活動物,當缺乏同伴(人或鳥)陪伴,或者生活過於無聊時,很可能出現啄羽自殘的症狀。牠們會將全身上下(頭部以外)的羽毛拔光,嚴重者甚至會咬傷翅膀或皮膚,導致皮膚潰爛發炎。鸚鵡喙羽症(PBFD)是一種致命的病毒性疾病,也較出現在巴丹鸚鵡身上。

飼養巴丹鸚鵡時,除了要提供足夠寬敞的籠舍外,充足的日曬、淋浴,具有啟發性的玩具,以及大量可以啃咬、破壞的安全玩具(不易誤食、不會中毒)都是必需品。在晨昏間,以及看不到同伴時,巴丹鸚鵡會發出巨大的叫聲,對於居住在靜巷,或者公寓中的人來說,準備飼養這種鳥之前,一定要考量清楚後果。此外,獨守空閨的鳥,很可能發狂的大叫,或者拔羽搞自閉,而出現嚴重的精神及肉體重創,對於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或者經常得長時間出外旅遊洽公人來說,也不適合飼養巴丹鸚鵡。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

雨傘巴丹鸚鵡,白巴丹,大白 White Cockatoo Cacatua alba



圖片原址:http://www.zoolesna.cz/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雨傘巴丹鸚鵡的名稱譯自英文的Umbrella Cockatoo,取這個二個英文字的頭尾相接,雨傘巴丹又被簡稱為U2(可愛的暱稱吧!像朱鹿冠就叫M2、戈芬氏叫G2)。傘巴的頭冠和常見的葵花巴丹不同,為全白色,當冠羽豎起時,就像把大傘一般,這也就是其名稱的由來。除了翅膀腹側,以及尾羽腹側有部份黃羽外,傘巴全身上下都是潔淨的白羽,所以又稱為白巴丹White Cockatoo,或者大白。(小白指得是戈芬氏巴丹鸚鵡)

關於鸚鵡名稱的英文縮寫,有興趣的鳥友請點選此,參觀原網頁

傘巴的裸皮為淡淡的藍色(但是不像藍眼巴丹那麼藍),46公分長的體型界於中巴和大巴之間,體重為600公克上下。現階段的分類上,傘巴並沒有其他亞種,不過鳥界認為,傘巴有二種不同的體型。其中體格較大者,體重在560-675公克間;小格者在425-550公克間。體格間的差異,與公母性別無關。
和公鳥相比,母鳥的頭型及嘴型略小,而性成熟後,虹彩的顏色也會變為紅棕色。不過最好還是以DNA或內視鏡鑑定確認性別。

傘巴原棲於印尼的馬魯古群島。赤道經過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哈拉黑馬島,也就是說,傘巴對於熱帶性氣候十分適應。牠們多半以中空的棕櫚樹為巢,每年的繁殖期在十月到三月間。母鳥每次可產下二顆蛋,公母鳥都會孵蛋。28天左右幼鳥孵化出,二個月左右羽翼長齊,可隨著父母外出覓食。傘巴的壽命可能長達70-80年。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
小葵花鳳頭巴丹,小巴 Lesser Suphur-crested Cockatoo Cacatua sulphurea


圖片原址:http://www.arkive.org/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鳥市間最常見到的巴丹鸚鵡,大概就屬葵花鳳頭巴丹。依據體型大小的差異,鳥友又習慣將牠們區分為小巴、中巴和大巴。所謂的小巴,指得就是小葵花鳳頭巴丹;而中巴及大巴,指得則是葵花鳳頭巴丹鸚鵡。
葵花巴丹鸚鵡的特色,就是有著可豎起的黃色冠羽。除了體型較小之外,小葵花巴丹還有明顯的黃色耳羽,這點與中巴、大巴較易區別。小葵花巴丹有六個亞種,體型約為34公分;其中一個亞種,又名柑仔巴的橘冠巴丹體型略大,約為38公分,冠羽的顏色也呈橘黃色。

由於澳洲政府對於原生物種出口予以管制,所以原棲地為僅在澳洲的鸚鵡種類,如剛剛巴丹、車輪冠等鸚鵡,儘管野外數量仍足夠,但於鳥市間的售價就貴得多,數量也較罕見。相較之下,原產地不在澳洲,而在印尼島嶼上的小巴,進口的空間就大得多。但因遭到人們濫捕及棲地破壞,小葵花鳳頭巴丹在野外的數量劇減,目前已由原本CITES二級的保育鳥種,改為一級。
以萬物之首自居的人類,的確需反省自己在自然生態中所扮演的角色。

小巴的飼養方法並不難,給予多樣化的當季新鮮蔬果,以及保存良好的綜合穀類,就能讓牠們得到均衡的營養。或許因為體型較小,小巴也比葵花鳳頭巴丹活潑好動。不過小歸小,小巴的叫聲一點也不遜色,鳥嘴的破壞力也相當驚人。飼養時,仍需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以及啃咬玩具。性成熟,進入繁殖期的公鳥較具攻擊性。除了可能攻擊人類之外,有時也可能造成伴侶的傷亡。所以繁殖巴丹鸚鵡的巢箱,經常做“T”型雙出口的設計,就是為了避免母鳥被公鳥堵在巢箱內,無法外出進食而餓死。

小巴性成熟時間在三年以上,母鳥每次可產下2-3顆蛋,孵化期約24天(橘冠巴的孵化期略長,約為27-28天)。幼鳥大約二個月大時,可隨父母外出覓食。

玩具。性成熟,進入繁殖期的公鳥較具攻擊性。除了可能攻擊人類之外,有時也可能造成伴侶的傷亡。所以繁殖巴丹鸚鵡的巢箱,經常做“T”型雙出口的設計,就是為了避免母鳥被公鳥堵在巢箱內,無法外出進食而餓死。

小巴性成熟時間在三年以上,母鳥每次可產下2-3顆蛋,孵化期約24天(橘冠巴的孵化期略長,約為27-28天)。幼鳥大約二個月大時,可隨父母外出覓食。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
葵花鳳頭巴丹,大巴、中巴 Sulphur-crested Cockatoo Cacatua galerita


圖片原址:http://www.beluba.com.au/ww3/default.htm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葵花鳳頭巴丹共有四個亞種,習慣上,又依體型大小而區分為中巴和大巴(體長由44-50公分)。葵花巴丹和小葵花巴丹的外型很像,除了體型大小上的差異外,一般來說,大巴中巴的黃色耳羽顏色較淺,眼睛周圍的裸皮可能為淡藍色。就頭部及鳥喙的比例來看,小巴的鳥喙顯得較大,而冠羽較窄。

體型最大的Cacatua g. galerita亞種,50公分的體長是僅次於鮭冠巴丹的白色巴丹,體重可達700-1000公克;小一點的C. g. fitzroyi體長48公分,體重可達600-800公克。這兩種同被稱為大丹的葵花巴丹,只分佈於澳洲大陸。體長46公分的C. g. triton,又稱為崔頓巴丹(如照片),體型排第三,體重約600-700公克,眼眶周圍的裸皮顏色最藍為其特徵。C. g. eleonora體型最小,體長為44公分,就是所謂的中巴。後二者分佈於巴布亞紐幾內亞、新幾內亞及其鄰近島嶼上。

和小巴一樣,葵花巴丹在性成熟後(3-4歲),由虹彩的顏色差異也可能判定公母性別。公鳥為深棕色,而母鳥為紅棕色。不過並非所有母鳥的虹彩都會變成紅棕色,有時仍需以DNA或內視鏡鑑定性別。(紅棕色眼睛的一定是母鳥,但深棕色眼睛的不一定是公鳥)一般來說,公鳥的體型會略大於母鳥。

葵花巴丹每次可產下2-3顆蛋(大多為2顆),親鳥在產下第一顆蛋後便開始孵蛋,公母鳥可能輪流孵蛋;25-28天左右幼鳥孵化出。幼鳥大約在70-100天大時,可離開樹洞,與父母一塊外出覓食;不過人工飼育的巴丹,多半斷奶時間會更長些。和其他大型鸚鵡一樣,葵花巴丹也是相常長壽的鳥種。現今存活最久的紀錄是將近125年。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Pesquet's Parrot 派斯奎特氏鸚鵡

派斯奎特氏鸚鵡 Pesquet's Parrot Psittrichas fulgidus


圖片原址:http://www.mangoverde.com/

本文由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http://www.habitat.org.pg/Vulturine%20Parrot.jpg
http://www.theparrotsocietyuk.org/photogallery/pixs/pepar.jpg

除了派歐納西塔屬鸚鵡(Pionopsitta)中的禿臉及禿頭鸚鵡之外,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種鸚鵡,也被稱為禿鷹鸚鵡(Vulturine Parrot)或者禿頭鸚鵡(Bare-headed Parrot),牠們就是派斯奎特氏鸚鵡.這種鸚鵡為獨立屬,也就是說,Psittrichas屬中,只有派斯奎特氏鸚鵡這一種鸚鵡.

派斯奎特氏鸚鵡原棲於新幾內亞,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的山區,為CITES二級的保育類鸚鵡.47公分大小的個兒頭,比起黃領帽還來得雄偉.不過別看這種臉上光禿禿,外加一張鈎嘴尖,看似兇殘的鸚鵡,其實是名副其實的素食性鳥.派斯奎特氏鸚鵡屬於食果類(frugivore).其中,無花果果實,又被認為是牠們最喜愛的食物之一.不過就由於這種鸚鵡只吃水果等植物,所以很容易發生必需胺基酸攝取不足的營養問題.加上被人捕捉後,容易發生拒食的行為,所以人工飼育的困難度較高.

http://www.mangoverde.com/birdsound/images/00000000691.jpg

根據鳥類學家的觀察,這種鸚鵡並不常在樹枝上爬上爬下,多半以跳躍的方式在枝幹間移動.飛行時,會發出吵雜尖的叫聲,聲音與葵花巴丹叫聲類似,但頻率更為尖銳.

新幾內亞的原住民,獵殺派斯奎特氏鸚鵡,好取得牠們身上美麗的羽毛.黑與紅對比明顯的羽毛,代表著善與惡,所以最常被用於各式典禮中的裝飾.此外,鸚鵡羽毛,豬及猴子,也是原住民與外地交易的前三名貿易商品.
由於這種鸚鵡體型大,所以繁殖時所需要的樹洞也大.棲地被破壞,加上住民的捕捉,使得牠們未來的命運十分危急.一般相信,派斯奎特氏鸚鵡的平均壽命,約為20-40年.

http://www.birdpark-jagrie.nl/pesquetsparrots.jpg

手繪圖1
手繪圖2

研究人員探查鸚鵡巢穴的情形

2008年2月3日 星期日

Tahitian Lory 大溪地吸蜜鸚鵡

大溪地吸蜜鸚鵡 Tahitian Lory Vini peruviana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極為珍稀的大溪地吸蜜鸚鵡,預估野外數量只剩2500-9999隻,不過目前仍僅列為CITES二級的保育鳥種.由於原棲地為太平洋中的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一旦棲地被破壞,大溪地吸蜜的命運也將跟著走上絕路.
波利尼西亞群島由五個島群所組成,其中以社會群島為最大的群島,而大溪地島又是社會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原本棲息在島上的吸蜜鸚鵡並無天敵,但在人類遷徙於島上後,帶來嚴重的鼠害,老鼠偷吃鳥蛋及幼鳥,使得原生種鳥類數量大減.之後居民為了控制鼠害而引進鷹(marsh hawk),對於島上鳥類的命運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數量直直落.

體長嬌小,只有18公分大的大溪地吸蜜鸚鵡,雌雄性別無法從外觀上辨識.全身閃閃發亮的藍色羽毛極為迷人.加上胸前及臉頰雪白的羽色對比,讓許多飼養者對牠們是望眼欲穿.

有趣的地方是,有些鳥類學家認為大溪地吸蜜鸚鵡,是現在分類為同屬不同種的藍冠吸蜜鸚鵡的突變種(Thomas Arndt).大家參考參考
大溪地吸蜜

藍冠吸蜜



Click for 大溪地, French Polynesia Forecast

Tahiti 大溪地

Dusky Lory 暗色吸蜜

暗色吸蜜 Dusky Lory(Pseudeos fuscata)


圖片原址:http://www.liberaassociazioneilpopolo.it/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名稱由來
Pseudeos屬鸚鵡中就只有暗色吸蜜鸚鵡一種鳥種。Pseudo這個字首代號著“假”的意思,而eos則是另一屬名。市面上較常看見的紅伶、藍紋閃電等鸚鵡,就是eos屬。由分類上便可知,暗色吸蜜與紅伶該屬鸚鵡的血源關係較為接近。不過這種鸚鵡的尾羽較短,下喙周圍還有一塊裸皮。也有人將暗色吸蜜稱為琥珀吸蜜。

原生棲地
原棲地為新幾內亞島。

羽色差異
公成鳥體長約為25公分,體重155公克。母鳥的體型略小,頭型較公鳥窄,羽色也略淺。有些母鳥的背側下部,羽色較偏銀白色。不過大致上公母鳥的外觀並無太大差異。幼鳥的鳥喙為棕色,下喙周圍的裸皮為灰色,而非成鳥的橘紅色裸皮及鳥喙。牠們的長相有些類似另一種羽色深棕色的褐色吸蜜鸚鵡(duyvenbode’s),不過後者的鳥喙為黑色,很容易分辨。
暗色吸蜜主要有二種不同的羽色表現型,分別為黃色調及橙色調,不過分類學家並未將它們分為不同亞種。即使是羽色偏黃的暗色吸蜜,仍可能生下偏黃色及偏橙色羽色的後代。不過橙色羽的種鳥,卻只會生下橙色調的後代。

可愛的日本暗色吸蜜鸚鵡網站,還有叫聲唷 ←按一下喲

鳥種介紹
暗色吸蜜為一種羽色十分特別的鸚鵡,叫聲雖同樣吵雜,但寵物性很好。可以學會人語,但發音並不是很清楚。和所有吸蜜鸚鵡一樣,暗色吸蜜也喜歡玩耍、洗澡。啃咬破壞力不是很強,不過對於其他吸蜜鸚鵡仍具有很強的攻擊性。非繁殖期時,暗色吸蜜多半成群活動覓食,但進入繁殖期後,會變得十分具攻擊性。
雖然來自熱帶地區,不過一旦適應環境後,暗色吸蜜是十分強壯的鳥種。有些飼養者甚至表示,即使下雪,暗色吸蜜也不會感到不適應,只不過餵食的軟性飼料需不時更換,免得食物結冰。
繁殖困難度不高,母鳥每次可產下兩顆蛋,偶爾可產至三顆。孵化期約26天,鶵鳥8-10週大斷奶。但如同前述,這段期間種鳥的攻擊性很強,多半會守在巢箱口,不讓人翻巢箱。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Black Lory 黑色吸蜜

黑色吸蜜 Black Lory(Chalcopsitta atra)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名稱由來
全身羽色皆以黑色為主,正是黑色吸蜜名稱的由來。俗稱為黑猩猩的黑色吸蜜鸚鵡,是體型最大的吸蜜鸚鵡。本屬鸚鵡還包含了黃紋吸蜜,卡迪那吸蜜以及褐色吸蜜等四個種別的鸚鵡。拉丁文Chalco-這個字首,指得是棕色或銅棕色之意,而psitta指得是鸚鵡。所以不難發現,本屬鸚鵡的羽色都偏向暗色。Atra指得是黑色之意。

原生棲地
分佈於印尼新幾內亞的西岸的森間及草原,在原棲地的數量算是穩定,多半以十隻以上的群聚覓食活動。

羽色差異
黑色吸蜜鸚鵡共有三個亞種,其C. a. bernesteini和C. a. insignis兩個亞種的數量較少。和全身烏黑,僅尾羽腹側為橄欖綠的C. a. atra相比,前二者的紅色羽毛分佈範圍較多。公鳥母鳥的外觀差異不大,只是母鳥多半體型較小,尾羽也短了些。亞成鳥眼睛外裸皮及嘴喙皮膚顏色也較白。


二個月的黑色吸蜜

鳥種介紹
和所有吸蜜鸚鵡都相同,黑色吸蜜鸚鵡也有著活潑好奇又愛玩的個性。不過相較於其他吸蜜,本種鸚鵡進食及吵雜程度都略勝一籌。(比較不會把食物吃得一團糟,叫聲雖然同樣尖銳,但還不至於瘋狂。)
公鳥平均體長約為32公分,體重220公克。母鳥體型略小。每次繁殖期可可產下兩顆蛋,孵育25天左右,幼鳥破殼而出。75日齡左右斷奶。繁殖鳥最好獨對飼養。


根據Parrots of the World一書的記載,鳥類學家Mayr曾發現另一種黑色吸蜜鸚鵡,且指出此種鳥種並非上述三亞種的混種鳥種,因而又新增第四種亞種C. a. spectabilis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Yellow-streaked Lory 黃紋吸蜜

黃紋吸蜜 Yellow-streaked Lory (Chalcopsitta sintillata)


圖片原址:http://www.loriinae.com/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名稱由來
黃紋吸蜜為Chalcopsitta屬,本屬鸚鵡還包含了黑色吸蜜,卡迪那吸蜜以及褐色吸蜜等四個種別的鸚鵡。拉丁文Chalco-這個字首,指得是棕色或銅棕色之意,而psitta指得是鸚鵡。所以不難發現,本屬鸚鵡的羽色都偏向暗色。而sintillata代表著乾淨,閃閃發亮,正足以形容黃紋吸蜜鸚鵡羽毛亮麗,神采奕奕的特色。不過黃紋吸蜜與大家較熟識的藍紋吸蜜(閃電)為不同屬。黃紋吸蜜的頸部,前胸及腹部,有許多縱向黃色羽紋,這也是其英文名稱之由來。中文俗名又有黃紋閃電,金紋閃電或黃金閃電。

原生棲地
黃紋吸蜜的原生地為新幾內亞島南方的林地及大草原間。多半成群在樹叢間覓食玩耍。主要以花粉,花蜜為食。在當地算是常見的鳥種。

羽色差異
黃紋吸蜜鸚鵡的身長約29-31公分,體重200公克。公母鳥並無法由外觀羽色分辨出差異。不過有些母鳥頭上的紅羽範圍較小。亞成鳥的虹彩為棕色,成鳥變為橘黃色。

鳥種介紹
和所有的吸蜜鸚鵡一樣,黃紋吸蜜也是一種叫聲吵雜,活潑又好奇的鳥種。啃咬破壞力不強,喜歡玩水洗澡。由於原棲地接近赤道,所以比較不耐寒。在南半球的繁殖期多半在三月間。一次可產下兩顆蛋,孵育26天左右,幼鳥破殼而出。黃紋吸蜜鸚鵡對其他鳥種的攻擊性較強,尤其是公鳥更為兇悍,所以最好獨對飼養。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Bare-Eyed Cockatoo 裸眼巴丹

裸眼巴丹 Bare-Eyed Cockatoo Cacatua pastinator

   




















圖片原址:http://www.visualsunlimited.com/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顧名思義,裸眼巴丹的眼眶周圍沒有羽毛,尤其是下眼瞼還有個光秃秃的大眼袋,前額有著粉紅色或淡橙色的羽毛,外觀十分顯眼可愛.分類上,牠屬於鸚型目,巴丹科(Cacatuidae)的Cacatuinae亞科.這個亞科裡頭,包含了大多數較為人熟悉的巴丹種類,例如杜柯波氏,粉巴,戈芬氏(小白),雨傘巴丹(大白),葵花巴丹,朱露冠等.有趣的地方是,長相酷似巴丹的玄鳳,在分類上的確也屬於巴丹科的Nymphicinae亞科,而不是大家以為的其他澳洲長尾鸚鵡.

大家習慣稱為裸眼巴丹的Long-Billed Corella,英文翻譯為長嘴Corella,另外還有一種同樣有著下眼帶類似長相的巴丹叫尖嘴巴丹(Slender Billed Corella),二者為同屬(Cacatua)不同種的巴丹鸚鵡.裸眼巴丹總共又可分為五個亞種.台灣較為常見者多為 C.p.sanguinea ,

雖然裸眼巴丹在市面上,不如粉巴或葵花巴丹那麼常見,但牠們友善甜美,活潑愛玩,聰明靈巧的個性,仍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加上裸眼巴丹比較獨立,不像其他巴丹鸚鵡那麼粘人,略為害羞,相對得也顯得安靜.叫聲較不尖銳,(曾有飼主表示,裸眼巴丹的音量,大約只有雨傘巴丹或朱露冠的八分之一吵而已.)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想找一隻會講話的巴丹鸚鵡,裸眼巴丹就不是最佳的選擇對象.


裸眼巴丹的體型比戈芬氏巴丹略大,依照亞種的差異,體重約在250-330公克之間.體長約在34-40公分間.公母在外觀上,無法藉由虹彩的顏色辨認出.性成熟時間約為四到五歲,但合適的繁殖年齡多半得等到六,七歲以上.依亞種的不同,於澳洲分佈的範圍也有異.照片中的裸眼巴丹為Little Corella, (C.p.sanguinea) ,體型較Bare eyed corella小些,自然棲地為澳洲北部,體長約38公分.平均壽命約為50年.

野外的裸眼巴丹,以樹洞為巢.牠們選用的巢穴,度內直徑約為35公分,深度達一公尺,其中木屑墊料的厚度也有20-30公分厚.每次平均產2-3顆卵,但不見得所有卵都可順利的孵化.孵化期約需26天,幼鳥56日齡大時羽毛長齊.人工飼養環境下,繁殖成功率不會比其他巴丹困難,除了均衡多樣化的食物外,最好能提供較寬大的飼養空間(半日曬的飛行籠較佳).

和其他巴丹鸚鵡一樣,裸眼巴丹在晨昏間較容易呼朋引伴發出叫聲.鳥喙的破壞力強,飼養時最好能提供足夠且安全的啃咬玩具.粉塵般的羽屑是另一項較為擾人的問題.這種智商高的鳥兒,也容易因為受人冷落或生活緊迫而出現啄羽的症狀.較易受病毒性疾病PBFD的威脅,所以選擇有信用,口碑良好的寵物鳥進口商或店家購買鳥隻,才能保障愛鳥的健康.
但相對的,這種較安靜,舉止逗趣,聰明友善,不易攻擊家人及家裡其他寵物的鸚鵡,的確是居家伴侶鳥的優質選擇.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Hooded Parrot 胡迪氏鸚鵡

胡迪氏鸚鵡 Hooded Parrot Psephotus dissimilis



圖片原址:http://bluebonnet.at.infoseek.co.jp/


圖片原址:http://birdway.com.au/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由於受到棲地被破壞的影響,現今野生的胡迪氏鸚鵡只見於澳洲北領地的北部,東至麥克阿瑟河,西至松溪的一小塊地區.即使在保育區內,不難發現此嬌客的身影,例如卡卡度國家公園裡至少還有12,000隻野生胡迪氏鸚鵡,但澳洲其他地方,以及世界各地的鸚鵡繁殖場,都不易見到這種被列為CITES一級保育鳥種的稀有鸚鵡.

胡迪氏鸚鵡的身材十分嬌小,從頭到尾差不多為28公分,但尾巴的長度幾乎就佔了一半.公母鳥成鳥的羽色截然不同,十分容易分辨.性成熟及換成成鳥羽色的年齡約在12-16月齡.公鳥的前額為黑色,臉頰,喉,胸及腹部為藍綠色.翅膀上的覆羽有一區塊為明顯的黃色.母鳥及亞成鳥的羽色相當,全身的羽毛大致為灰綠色.

胡迪氏鸚鵡的叫聲輕柔,不吵雜.多半於清晨聚集於草原或水岸邊進食,飲水.喜歡玩水,也經常在地面活動.個性並不擔怯.不過原產於熱帶草原的牠們,較不適應寒冷潮濕的氣候.人工飼養的環境中,需特別防範寒害.

除了樹洞外,牠們也會以白蟻窩掘穴為巢.每次產卵數約2-6顆,由母鳥獨立孵蛋.19-20天幼鳥孵化出,35天左右羽翼長齊.人工繁殖的巢箱,適合的大小約長寬高各為15,15,40公分.洞口直徑5公分,以木屑為墊料.飼養的籠舍大小,不需像其他大型長尾鸚鵡那麼大.繁殖期的鳥攻擊性強,不可與其他鳥種共飼於同籠.

目前並未發現胡迪氏鸚鵡有任何變種,不過曾發現牠們和紅腰鸚鵡及馬迦鸚鵡(mulga parrot)雜交.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Red-Capped Parrot 尤加利鸚鵡

尤加利鸚鵡 Red-Capped Parrot Purpureicephalus spurius



圖片原址:http://www.photos.jerseybirds.co.uk/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尤加利鸚鵡(Red-Capped Parrot)

http://nla.gov.au/nla.pic-an4085549-v

這是一種中型的澳洲長尾鸚鵡,只分佈於澳洲的西南角.在分類上自成一屬,也沒有其他亞種.部份人將牠們也視為寬尾鸚鵡的一種,但是尤加利鸚鵡和真正的寬尾鸚鵡(玫瑰屬及澳洲環頸屬)並無關係.牠們經常出沒於尤加利樹林間,不僅在尤加利樹上築巢,特殊的嘴型也適合攝食尤加利樹果實,或許這就是中文名稱“尤加利鸚鵡”的由來.

牠們以樹上的果實,花蜜,種子,昆蟲為食.除了個性較為神經質外,尤加利鸚鵡也算較吵雜的鳥種,尤其在晨昏時,特別喜愛鳴叫.所以餵養的籠舍不宜太小.人工飼養時,除了種子蔬菜外,可多提供蘋果,胡蘿蔔,梨子等食物.喜愛洗澡,也需提供足夠的樹枝滿足愛啃咬的習性.

體長:33-37公分
身體以綠色為主色,成年雄鳥的前額,從眼下延伸至耳後為暗紅色,臉頰,下背部及尾部背側覆羽為黃綠色.胸腹部為藍紫色.背部及翅膀為亮綠色,飛羽腹側為藍色.
雌鳥的羽色較淺,體型也較小.
亞成鳥的頭頸部皆以綠色為主,前額有少許锈紅色的羽毛,胸腹部為棕色,

尤加利鸚鵡的性成熟年齡約為一年,公鳥在年齡12-15個月大時第一次換羽,之後便呈現成鳥的亮麗羽色.然而母鳥多半得等到第二次換羽後,才完全褪去亞成鳥的羽色.

繁殖期間,母鳥可產下4-7顆蛋.神經質的母鳥,很可能在受到打擾時,棄蛋不顧.孵育21天後幼鳥破殼而出,前二週,都由母鳥負責餵食的工作,之後公鳥才加入哺育的行列.35天後幼鳥斷奶.
尤加利鸚鵡也可能與玫瑰屬鸚鵡雜交.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Princess Parrot 公主鸚鵡

公主鸚鵡 Princess Parrot Polytelis alexandrae


圖片原址:http://www.davewattsphoto.com/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Polyletis屬的鸚鵡共有三種,三日月(超級)鸚鵡在1826年間,首先被人發現。隔了四、五年後,黑尾鸚鵡又被發現。公主鸚鵡最後才在1863年時被發現。公主鸚鵡又叫亞歷山大皇后鸚鵡(QueenAlexandra’s Parakeet)或者濱刺草鸚鵡(Spinifex Parrot)。(濱刺草為澳洲內陸土生的草,生長於乾燥及半乾燥地區,可能是因為公主鸚鵡會飛入草叢中覓食,所以被稱為此名。)

自然棲地
公主鸚鵡的原生地為澳洲大陸的中西部沙漠地帶,同樣屬於偏好乾燥環境的鳥種。

公母羽色差異
公母的羽色類似,只不過母鳥略顯得暗淡些,尾羽較短,體型及頭型較小。公鳥成熟後,鳥喙會變得更鮮艷的紅色,羽色也較母鳥亮麗。二十個月齡以上的公鳥,第三根初級飛羽上,還會出現一根特別長的羽毛,以供區別。不過這些差異只能做為參考,如果手上的鳥兒是雙公、雙母或者其一隻為亞成鳥,仍有可能誤判性別。雄鳥體長及體重為46.5-48公分/120公克,雌鳥則為39.5-41公分/110公克。
最早出現的羽色變種為1951年出現的藍化公主,(深淺不一的藍色及灰色都屬於藍化)。之後又繁殖出黃化和白化公主。無論藍化或黃化,公主的羽色基因並非性連遺傳。

鳥種簡介
這種鸚鵡個性友善但不害羞,經常與其他鸚鵡分享同一棵木樹為巢,不過與和尚鸚鵡不同的地方是,牠們不會築巢,也不住在一塊,而是撿現成的樹洞為巢,各自擁有各自的洞穴。
公主鸚鵡很少叫,但叫聲並不悅耳。和三日月鸚鵡同為群居性鳥種,而且經常和紅翅、國王及同屬鸚鵡,或者其他小型草科鸚鵡共同生活,甚至雜交。在食物短缺的狀況下,會遷移他地覓食,屬於飛行能力極佳的鳥種。對籠舍棲木的破壞力不強。
平均壽命:15-30年。

健康與疾病
適應環境後的公主鸚鵡,即使寒冷的天氣也不用擔心牠們生病(但需提供避風避雨之處)。
然而這種喜歡到地面活動覓食的鳥種,感染消化道寄生蟲的機會自然比較高,其中又以蛔蟲較為常見。嚴重感染時,患鳥不僅體弱消瘦,甚至可能因寄生蟲太多而導致腸管阻塞。所以新進鳥種最好還是從線蟲類寄生蟲開始驅除。

在這裡例出一種驅蟲藥名供鳥友參考:Fenbendazole,這是一種進口的動物用藥,有錠劑、粉劑及懸浮液等劑型,劑量也個有不同。(西藥房中可買到的Mebendazole為人用藥品),這二種藥物都不可在繁殖期及換羽期使用。
由於投藥的劑量及間期不同,治療的效果也不相同。對於剛進的公主來說,身體可能處於脫水與緊迫的狀況下。萬一腸道中有多量的寄生蟲,突然給高劑量的驅蟲藥,可能會導致死亡蟲體阻塞腸管的危險。建議以每100公克體重的鳥,口服1-5mg的Fenbendazole。十日後重覆給藥一次。
如果是用於例行性驅蟲,依飼養環境不同,可每三個月或每半年投藥一次。每次每100公克體重鳥,給予1-5mgFenbendazole,每日一次,連續3-5日。

食物
本屬鸚鵡都愛吃蘋果,柳橙,青花椰菜和甜玉米。所以除了種子,豆芽,青菜外,不妨多補充這類食物。

飼養空間
本屬鸚鵡的飛行能力非常好,所以能提供愈大的籠舍當然愈好。一般國外繁殖者使用的籠舍尺寸多半在五公尺長,高三公尺左右。這麼大的空間裡頭養了三、四對應沒什麼問題吧。
問題在少有人家裡或院子裡有那麼大的空間。

繁殖
三、四對一塊群養,可增加繁殖率。適應環境後的公主鸚鵡,並無明顯的繁殖季節。有時前一胎的幼鳥被抓出後,隨即又會產下一胎。產卵後,多半由母鳥負責孵蛋工作。但粗枝大葉的媽媽,很容易在進出巢箱時,不小心把蛋弄破。為了讓卵順利孵出,選擇"L"型(靴型) 、"U"型的巢箱,或者斜式巢箱,比傳統直式的巢箱來的恰當。巢箱入口處至底部的高度,多半在60公分左右。巢箱內墊料以木屑較佳。
性成熟年齡約在3-4歲。少數母鳥在一歲左右,公鳥在二歲左右即有生育能力。太年輕的鳥,多半會產下空包蛋。產卵數約4-6顆。孵化時間為3週左右。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Superb Parrot 三日月

超級鸚鵡(三日月) Superb Parrot Polytelis swainsonii

圖片原址:http://birdway.com.au/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Polyletis屬的鸚鵡共有三種,三日月(超級)鸚鵡在1826年間,首先被英國鳥類學家William Swainson (1789-1855)發現(這也就是其學名的由來)。隔了四、五年後,黑尾鸚鵡又被發現。公主鸚鵡最後才在1863年時被發現。

超級鸚鵡其他常見的英文名還有Barraband。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和威廉先生一塊進行鳥類調查的還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鳥類學家及藝術家Jacques Barraband(1768-1809),為了紀念此人,所以超級鸚鵡又以他的名字為名。

各位鳥友,Jacques Barraband先生的繪作細緻生動,請點選這裡入裡欣賞,
同時也請大家猜一猜,究竟那一幅是三日月鸚鵡?裡頭有七草、黃草等,但三日月在那呢?

先賣個關子,稍後再給答案。

-------------------------------------------------------------------------------------

圖片原址:http://birdway.com.au/

鳥種簡介
和同屬的公主及黑尾鸚鵡一樣,三日月的個性溫和,屬於群居性鳥種,也可以和其他鳥種一塊兒飼養。啃咬的破壞力不大。此外,本屬鸚鵡中,又以三日月模仿聲音的能力最佳。

自然棲地
分佈於澳洲大陸的東南方。

公母羽色差異
本屬鸚鵡中,就只有三日月的成鳥性別,可輕易的從外貌上區別。亞成鳥的羽毛類似母鳥,直到15-18個月齡時,公鳥才會蛻去年少的青澀外衣。現階段僅知有黃化的變種。

健康與疾病
除了草科易患的眼疾之外,大家對於後軀麻痺症(Leg Paralysis)。也不可不知。因為最常發生在三日月鸚鵡身上,所以也被稱為"barraband paralysis"
患鳥可能出現後腳無力、踡縮,步伐躝跚,臥在籠底不願活動,甚至痙攣等症狀。導致這種病症的原因十分複雜,除了腦、脊髓受損,缺鈣,卡蛋,打架咬傷,使細菌或病毒感染足部之外,有些獸醫也認為是寄生蟲感染足部造成,或者因維他命B群、維他命E及硒缺乏所致。患鳥除了無法站立行走外,並不會出現其他症狀(食慾正常)。但無論致病原因為何,一旦發生此症狀,患鳥幾乎都無法治癒。

繁殖
如同先前提到,三日月鸚鵡屬於群居性鳥種,所以要養增加繁殖成功機會,最好同時飼養二對以上的鳥,讓彼此看得見身影,聽得到叫聲。不過除了飛行籠舍非常大,否則不要併籠飼養,免得空間過小,因爭風吃醋而受傷。繁殖巢箱以一般60公分深的直立式巢箱即可。也有部份繁殖者認為原木製成的巢箱效果更佳。
母鳥每次約可產下4-5顆卵,22天後幼鳥孵化出。除非必要,否則在母鳥孵蛋期,及幼鳥剛孵化出的一、二週內,飼養者最好別去開巢箱,這段期間母鳥的情緒較不穩定。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Regent Parrot 黑尾鸚鵡

黑尾鸚鵡 Regent Parrot polytelis anthopeplus


圖片原址:http://www.visualsunlimited.com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Polyletis屬的鸚鵡,總共有三種。其中公主鸚鵡及三日月鸚鵡較為人所知。剩下另一種,則為本屬中體型最大的黑尾鸚鵡。

顧名思義,黑尾鸚鵡的尾巴是...黑色的?其實也算不上黑,牠們的翼尖及尾羽尖是深藍色而非全黑色。黑尾鸚鵡的中文由來,應該是譯自其英文俗名Black-tailed Parrot。其他的英文俗名,還包括了Smoker(癮君子),Rock Pebbler,Rockies(卵圓石或石頭)等。

其實Regent的意思,指的是代理的統治者之意,也就是攝政王的意思。不知道老外在替這種鳥命名時,怎麼會想出這種名字,也不知道英國的攝政王是否都是老煙槍?或者個性硬的像石頭一樣?(黑尾鸚鵡在1830年間第一次被人發現記載,此時澳洲仍為英國的殖民地。)不過好玩的是,這一屬的鸚鵡,名字都很華麗,不是公主,就是超級(三日月),還有攝政王哩。
=================================================

自然棲地:分佈於澳洲大陸的東南方。

公母羽色差異:雄鳥的頭胸部及翅膀覆羽的顏色以黃色為主,腰背部為橄欖綠色。
母鳥則以橄欖綠色的羽毛為主。亞成鳥在14個月左右會換羽完畢。目前有紅色和黃色的稀有變種羽色。

鳥種簡介
黑尾鸚鵡體長約為41公分。雄鳥二歲以後性成熟,雌鳥最快一歲可發情。別看黑尾鸚鵡個頭那麼大,牠們的個性可是十分溫馴。其他大型的草科鸚鵡,如玫瑰屬鸚鵡(七草,紅草等)或環頸屬鸚鵡(瑪莉,林肯港等),都不建議與其他鳥種併籠飼養,免得發生流血死傷的慘劇。不過黑尾鸚鵡卻可以與其他同類,甚至體態嬌小的鳥種生活在一起。像是光輝,桔梗,伯克氏等Neophema屬鸚鵡,也可以作為很好的鄰居。
一般大型草科的叫聲雖不吵雜,但也算不上多安靜。不過黑尾鸚鵡除外,牠們友善而不太會亂叫。更重要的是,如果從小養起,也可成為很親人的寵物鳥哦。模仿人語的能力不高,但即然牠們的親戚三日月鸚鵡,可以成為能言善道的鳥兒,黑尾的潛力也值得大家繼續觀察。

健康與疾病:黑尾鸚鵡對於環境的適應力不錯,身體狀況也比較穩定。不過有二種需特別注意的疾病,飼主不可不知。
(一)腸內寄生蟲:由於牠們和大多數草科鸚鵡一樣,喜歡到地面活動,因而感染腸內寄生蟲的機會就較高。養在室內的籠物鳥,驅蟲的需求較不高,但養在室外的鳥,或新進口的繁殖鳥,最好還是安排好驅蟲計劃。

(二)眼疾:若是飼養環境不通風,太髒,或者鳥兒緊迫等狀況下,就容易發出結膜炎的病疾。病鳥單側或雙側結膜紅腫,眼皮腫起。這時都需儘快就醫治療。

食物:本屬鸚鵡都愛吃蘋果,柳橙,青花椰菜和甜玉米。所以除了種子,豆芽,青菜外,不妨多補充這類食物。

飼養空間:本屬鸚鵡的飛行能力非常好,所以能提供愈大的籠舍當然愈好。一般國外繁殖者使用的籠舍尺寸多半在五公尺長,高三公尺左右。這麼大的空間裡頭養了三、四對應沒什麼問題吧。問題在少有人家裡或院子裡有那麼大的空間。

繁殖:黑尾鸚鵡對於繁殖巢箱較不挑剔,也不像公主鸚鵡一樣較粗心大意,容易直接跳在蛋上,把蛋壓破。所以一般深度在60公分左右的直立式巢箱即可。母鳥每次產卵數在2-7顆之間,母鳥獨自孵蛋。21天左右幼鳥孵化出。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澳洲環頸鸚鵡

澳洲環頸鸚鵡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澳洲環頸鸚鵡(Australian Ringnecks)的特色,在於頸背部圍繞著半圈鮮黃色的帶狀羽毛,因而得此名!
牠們與亞洲的環頸鸚鵡不同,也就是說不要與月輪等鸚鵡混淆!
由於澳洲環頸鸚鵡的外型、生活習性、鳥種特性及叫聲與澳洲玫瑰屬鸚鵡(Rosella,Platycercus)十分類似
所以從前鳥類學家將牠們視為玫瑰屬鸚鵡的其中幾種.後來分類學家才發現彼此應為不同屬,Barnardius這屬才獨立出來.

但澳洲環頸鸚鵡究竟分為幾種,有人認為是二種,也有人認為是四種
《Parrots of Australia》一書中,將牠們分為四個不同種,也就是瑪莉環頸鸚鵡,克隆庫尼鸚鵡,林肯港鸚鵡及二十八鸚鵡!
儘管四種鸚鵡羽色有所差異,但同樣的,牠們都有黃色帶狀羽圍繞在頸背部!四者中又以瑪莉和林肯港在澳洲的分佈範圍最,廣!
這幾種鸚鵡在台灣的普遍度,都不及於玫瑰鸚鵡!

瑪莉環頸鸚鵡Mallee Ringneck
http://nla.gov.au/nla.pic-an4085557-v
圖中間者為瑪莉,下為林肯港

瑪莉在澳洲的自然棲地,分佈於南澳、維多利亞省及新南威爾斯等地!
這些地方,生長了許多被稱為“mallee”的尤加利樹,這也是此種鸚鵡名字的由來!
不過一些鳥類專家卻表示,瑪莉環頸鸚鵡只分佈在這些棲地面積的五分之一,這種鸚鵡若以當地土著的稱法“buln buln”
或“bulln-bulln”“bulla-bulla”會更為切當!
以後鳥友若在國外網站或雜誌書籍中看到buln buln的名字,指的就是我們所稱的瑪莉環頸鸚鵡(瑪莉長尾鸚鵡,瑪丹娜長尾鸚鵡)

和玫瑰屬鸚鵡類似,瑪莉環頸鸚鵡在性成熟後,公母略可由體型大小及羽色區別!體長約為35公分,體重公鳥140克,母鳥110克!
但由外觀分辨性別的方法,只適用於有經驗者,且同時觀看公母鳥同時存在的情況下,若是體型略有差異的雙公、雙母或亞成鳥,
性別外觀辨識法仍可能出錯
在鼻膜上方有一紅色帶狀羽,額為綠色,藍色的眼尾帶狀羽延伸至後腦杓,臉頰及前胸部為藍綠色,頸背部有鮮黃色的帶狀羽環繞,
腹部有一些黃,色橙色的羽毛分佈,翅膀為藍色、綠色,外型十分多彩亮麗。
和玫瑰屬鸚鵡一樣,母鳥的羽色較暗淡,牠和亞成鳥的翼下仍保留白色的帶狀羽紋(請參考退草介紹).性成熟時間約為二歲。
有二種體型略小的亞種,以及藍化的變種,牠們可以和其他環頸鸚鵡或玫瑰鸚鵡雜交。

這屬鸚鵡雖然羽色漂亮,但並非很好的寵物鳥,即使是手養鳥,十之八九在性成熟後,也會恢復野性。
牠們的攻擊性比玫瑰屬鸚鵡還強,不適合與其他鸚鵡同籠飼養,免得其他鳥殘遭毒害。
適應環境後,瑪莉算得上是一種健壯易養的鳥種,叫聲的頻率並不尖銳,但在晨昏及野鳥在附近時,較容易發出吵雜的叫聲。
自然環境中,除了以種子、花朵、花苞、水果為食外,也會吃毛蟲及其他昆蟲的蛹。

四種環頸鸚鵡中,瑪莉最早被人繁殖成功(1853年,英國)!野外的繁殖期每年只有一次,種鳥會選擇中空且深的樹洞產卵,
每次產卵4-6顆,孵化期約為19-21天,母鳥獨自孵蛋,公鳥輪流哺餵幼鳥,幼鳥35天後羽毛長齊,50天後斷奶,
人工飼養環境,最好能提供寬敞的飛行籠,且使用深的巢箱,或許就是因為牠們對於飼養環境較為挑剔,
所以繁殖成果不若玫瑰屬鸚鵡來得容易。

本文由原作者Paleo,P醫師授權轉載↑

Rosella 的由來

Rosella 的由來


我的印象中,P醫師好像已經寫過了,但是我忘了他是寫在已故的派翁尼斯網站還是在那一篇文章裡了!我再重複寫一次好了(說錯了請指正)
裸悉啦,螺絲啦~~ Rosella 的由來(Rosella 專指 Platycerus 這一屬)
Rosella 這個字的由來,基本上有兩種說法(一為地名,一為人名)
1.十八世紀,白人在雪梨近郊的 Rose-Hill(可翻成羅斯山或玫瑰丘)首見到這迷人的鸚鵡,因此便 Rose-Hill~Rose-Hill 的叫,叫久了,走音了,便成了 Rosella!
2.十八世紀中葉,白人叫他們為 Rosetta Parrots,而 Rosetta 這個字的由來,是取自南澳的開墾先驅名人 George Fife Angas 的老婆的教名,這個女倫也是當初進口此屬鸚鵡到英國的大盤!也是這樣~~Rosetta~Rosetta 的叫,叫到最後,漏風ㄚ,便成了 Rosella!

台灣俗稱草科的主要角色~~Rosella 大致上可以把他分成大一點和小一點的兩族群
體型稍大一點的有:
1.綠草,學名:Platycerus caledonicus 英文名:Green Rosella
2.紅草,學名:Platycercus elegans 英文名:Crimson Rosella
3.阿徳萊徳,學名:Platycercus adelaidae 英文名:Adelaide Rosella
4.黃草,學名:Platycercus flaveolus 英文名:Yellow Rosella
以上是既有的分法,分成四種
有另一種看法是,阿徳萊徳是紅草和黃草『雜交』而來的,會用括弧的意思是說雜交表不同種交配才稱雜交,但是又有一種看法是這四種應互為亞種關係,因此也就不難想像,潘耗子在較具公信力的資訊來源見不到黃草和阿徳萊徳的資料了,因為他們將黃草和阿徳萊徳綜合進紅草的範疇裡了!

體型稍小一點的有:
1.七草,學名:Platycercus eximius 英文名:Eastern Rosella
2.退草,學名:Platycercus adscitus 英文名:Blue-cheeked Rosella
3.黑草,學名:Platycercus venustus 英文名:Northern Rosella
4.九重,學名:Platycercus icterotis 英文名:Western Rosella

先聊到這,有想到什麼,再上來繼續唬爛 ^+++++++++++++^

Lichtenstein

Lichtenstein

Lichtenstein全名為Martin Heinrich Karl Lichtenstein,生於 1780 年 1 月 10 日,於 1857 年 9 月 2 日翹辮子!

Lichtenstein 家族是德國望族,在十八和十九世紀的時候出了好幾位知名的博物學家(well-known naturalists)!

Martin Heinrich Karl Lichtenstein出生於漢堡,是一位醫師、探險家和動物學家。

1802~1806:他旅行於南非,成為好望角州長的個人醫師。

1810:他出版了Reisen in südlichen Africa。並被柏林大學尊聘為動物學教授。

1815:被任命為柏林動物學博物館的第一主任。

1841:負責柏林動物園的創設規劃。

澳洲國王鸚鵡  Alisterus s. scapularis  Australian King Parrot   即是他於西元1818年所定位的

Mathews

Mathews



Mathews全名為Gregory Macalister Mathews,生於 1876 年9 月 10 日,死於1949 年 3 月 27 日。是一位澳大利亞籍著名的鳥類學家和作者。

1900年左右,Mathews 和他英國籍的夫人遷往英國,在礦業公司方面獲得了大筆財富
1910~1927 年,他經由Tom Iredale的協助,完成了The Birds of Australia之巨作
1940 年,他將他的鳥類學圖書館捐贈給了澳大利亞博物館

澳洲國王鸚鵡的另一亞種  Alisterus s. minor  Smaller Australian King Parrot   即是他於西元1911年所定位

Ramsay

Ramsay



Ramsay全名為 Edward Pierson Ramsay,生於1842 年12月3 日,死於1916 12月16 日
他出生於雪梨,是一位知名的澳大利亞動物學家,專門研究於鳥類學方面。
從1863 年到1865 年在雪梨大學修習醫學。 雖然他從未有任一正式科學訓練在動物學方面,但因為強烈的興趣使然,他發表了許多論文。且成為了澳大利亞博物館的第一任澳洲出生的館長。從1876 年直到1894 年,由於他的健康狀況直走下坡,他必須辭去此項職務。但這段期間他參與出版了Catalogue of the Australian Birds in the Australian Museum at Sydney 。 在他辭掉館長一職以後,他還是於澳大利亞博物館擔任鳥類學顧問直到1909 年。
1916 年在他的出生地雪梨,他蒙主寵召。

綠翅國王鸚鵡中的第一個亞種 Alisterus c. chloropterus Green-winged King Parrot 即是他於西元1879年所定位

Salvadori

Salvadori



Salvadori 全名為 Tommaso Adlard Salvadori ,生於1835 年9月30日,死於1923年10月9日,是一位義大利動物學家。
Salvadori 出生在義大利的Porto San Giorgio
1860 年參與了Garibaldi 在西西里島的第二遠征,並成為了他的醫療小組成員
1863 年Salvadori 定居在Turin 。在博物館擔任動物學助理一職
1877 年遍遊歐洲:巴黎,倫敦,Leyden,柏林
1879 年成為Turin皇家博物館的副主任。
1923 年10月9 日卒於Turin 。獲頒為AOU的名譽會員

綠翅國王鸚鵡中的另一個亞種 Alisterus c. callopterus Salvadori's Green-winged King Parrot 即是他與 D'Albertis 於西元1879年所定位
安伯納國王鸚鵡其中的一個亞種 Alisterus a. buruensis Buru Island King Parrot 亦是由他於1876年所定位的



D'Albertis 全名為 D'Albertis, Luigi Maria (1841 - 1901),有關記述皆為義大利文,我搞不定!等確定他是重要人物非助手時,我再來做他的

Reichenow

Reichenow

Reichenow全名為Anton Reichenow,出生於德國柏林的Charlottenburg。生於1847年,死於1941年
是一位知名的德國鳥類學家。
在1872 年至1873 年,他活躍於非洲的德國殖民地致力於動物學之探索,諸如黃金海岸和加彭,特別是在喀麥隆。
1874 年,他在柏林的動物學博物館擔任助理一職
1888 年,他開始擔任鳥類學分類的重責大任
1906 年,升為副館長
他相當有興趣在鳥系統領域之中,特別是非洲地區的水邊的小溪鳥和鸚鵡


此即是他於1883年的創作↑

綠翅國王鸚鵡中的另一個亞種 Alisterus c. moszkowskii s Moszkowski's Green-winged King Parrot 即是他於西元1911年所定位
安伯納國王鸚鵡的其中一個亞種 Alisterus a. sulaensis Sula Island King Parrot 亦是由他於1881年所定位

Linne

Linne



Linne 原名為Carl Linnaeus ,瑞典人
看到他,應該有很多人嚇一跳,因為他在分類學上赫赫有名!鼻要怕!他已經死掉粉久了,讓偶們來敬仰他,鼻用怕他
Linne 生於1707 年 5月23 日,卒於1778 年 1月10 日
1707 年,他出生在瑞典南部的Smaland省 。
1727 年,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在Lund修習研究醫學。
1728 年,繼續他的研究在Uppsala 。
1732 年,為了科學研究,他遠征Lappland ↓。


左上角小圖是瑞典地圖↑

1734 年,再一次遠征Dalarna ↓。



1735 年,於荷蘭成為醫學學士。
1735~1738 年,生活和工作都在荷蘭。並遊歷參觀丹麥、德國、英國和法國。
1735 年,出版Systema naturae 的初版。
1736 年,出版了Fundamenta Botanica 。
1737 年,出版了Flora Lapponica 。
1739-1741,在斯德哥爾摩執業(醫生)。
1739 年,創建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並擔任科學院的第一任院長。
1739 年,在Sveden與Sara Lisa Moraea 結婚。
1741 年,在Uppsala 大學擔任醫學教授。
1741 年,再一次科學遠征到Oland和Gotland 海島。
1745 年,出版Flora Svecica 。
1746 年,再一次科學遠征到Vastergotland。
1746 年,出版Fauna Svecica 。 (終於出版跟動物有關的了)
1749 年,再一次科學遠征到Skane.。
1751 年 出版Philosophia Botanica 。
1753 年,出版Species Plantarum where the binomial nomenclature for plants is consistently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很重要的鼕鼕)
1757 年,受爵,貴族名Carl von Linne。
1758 年,買下離Uppsala十三公里遠的Hammarby 莊園 。
1758 年,出版Species Plantarum where the binomial nomenclature for plants is consistently used for the first time的第10版。
1778 年 1月10 日,Linnaeus 死於Uppsala 。


安伯納國王鸚鵡中一個亞種 Alisterus a. amboinensis Amboina King Parrot 即是他於1766年所定位的

這死老頭在分類學上粉重要喔!不過,他上面數次遠征研究大多是為了植物